文章
娛樂明星
熱點新聞
美妝時尚
健身達人
星座课堂
健康養生
奇聞趣事
美食菜譜
心靈語錄
生肖解析
動漫影音
育兒分享
生活常識
情感百態
酷車
國際新聞
生活小妙招
奇趣
毛孩
影視新聞
大马新闻
佛緣佛語
俄羅斯新聞
插畫趣聞
軍事
老年生活
萌寵樂園
科技遊戲
植物
如何養出自律、獨立的孩子?父母要牢記「兩不慣三不管」
2023/10/20
經常有父母反映,孩子自律性太差了。
寫個作業必須要家長監督,
報的各種興趣班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愛偷懶、磨蹭還拖延,真是拿他沒有辦法了

或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同樣是養孩子,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做到自律,而自己的孩子卻需要不停地催促?

孩子的自律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養的。一個懂得自律的父母,才能養出一個真正自覺的孩子。
在自律的這條道路上,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畢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過「身教」這兩個字。
好的教育,永遠需要父母的奮力托舉。
想要培養出自律、獨立的孩子,父母就要牢記這「兩不慣三不管」原則。
牢記兩個「不慣」,
孩子長大肯定有出息
我們身邊之所以有「熊孩子」,跟父母的家教有很大關系。
許多時候不是現在的孩子太「熊」,而是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拎不清, 什麼不該慣,什麼不該管。
管教孩子真的是一門藝術,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1、孩子習慣不好,不慣
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控制不住自己,比如 看電視吃糖果愛玩作息沒有規律等,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管教。
每個孩子都愛玩,天生排斥被管教,尤其是讓他養成好習慣。
古語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并不是說孩子七歲前學習的知識決定終身,而是指孩子從小養成的那些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小時候會多少知識、了解多少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個終身陪伴的好習慣。
比如做事情有計劃、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對人和善謙虛等等,這些習慣是孩子未來前進不息的內驅力。
孩子習慣不好,一定不能慣。截然不同的習慣,注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向會全然相反。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 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哪有什麼天生學霸,不過是好習慣的厚積薄發。
3-6歲是孩子規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候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會開始表現出強烈地證明自己能力的意愿。
而且開始在游戲中喜歡制定并參與規則,樂于接受管教;
所以從3歲開始,父母就可以著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一些不好的習慣一定要改正,不能慣著他
對于3歲以前的孩子,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傾注大量的愛。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想讓他養成好習慣,跟他講道理,不是合適的時機。
2、碰觸原則的問題,不慣
父母的教育有底線,孩子的行為有上限,這樣才能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愛孩子,就要堅守做父母的底線,不能無原則退讓。
有些事情可以適當讓步,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有些事情,孩子碰觸原則,就堅決不能慣。
前幾日跟教育界的朋友聊天,他們說這一代的孩子,「天性」被釋放的太充足了。
有的孩子被寵的「沒大沒小」,現在很多家庭面臨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孩子不像孩子,父母不像父母
細想一下,好像確實隨時能看到很多孩子頂撞父母,對爺爺奶奶也是呼來喝去。
而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的不尊重長輩,要麼視而不見,要麼干脆躲到屋里刷著手機。
還有的家庭通常有這樣的通病: 孩子不聽你的話,常常以哭鬧、不吃飯、不上學來要挾父母
有的家長說,給孩子立了規矩,但是孩子耍賴也沒有辦法啊!
無論是講道理,還是棍棒教育,方法都試過,孩子還是那個樣子。
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線造成的。
被慣壞的孩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的要求總是被滿足。第一次出現問題,家長就妥協。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慢慢明白,哭鬧和發脾氣是一種要挾父母的手段。
這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孩子哭鬧耍賴 → 家長情緒爆發、吼一頓、揍一頓 → 孩子哭的更兇 → 父母打破底線滿足他…
教育孩子,只有愛還不夠,必須要有尺度。
一定要用心告訴孩子,什麼是規矩,什麼是原則和底線。
碰觸原則的事情一定不能慣著他,這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保護傘。
聰明的家長,做好三不管
父母的遠見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戰國策》中有言「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身為父母,沒有人不為自己孩子的將來打算。
自孩子出生那刻起,每個家長就對他的成長、教育操碎了心。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1、自己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你只管好好學習,什麼都不用你干!」
多少父母正在以「愛」之名,走上養廢孩子的道路。
請幫助我獨立完成」,這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內在要求。
那些有遠見的父母,早早就開始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了。你為孩子做的太多,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
蒙台梭利博士說,「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也許你覺得孩子太小了,自己做不了什麼事情,但是你要明白,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
比如,當孩子還沒有洗碗池高的時候,總是想要幫忙洗碗,很多家長會說「 等你長大了,再幫忙吧!」
其實,家長內心真實的想法,是害怕孩子打碎了餐具。
當孩子樂意參與家務的時候,你不給他嘗試的機會,等長大了他還會主動參與嗎?
所以當孩子搶著掃地、擦桌子的時候不妨放手,將這項「工作」交給他,家長只需要布置一個適合他「工作」的環境即可。
下面是一些為孩子布置環境的原則:
傢俱要輕巧,擺放在方便孩子移動的位置上;
家里面的東西要符合孩子尺寸,要讓孩子能夠使用;
讓孩子多參與一些家庭的日常事務,比如穿衣服、梳頭洗臉,甚至掃地、清理地毯等。
家里孩子使用的物品應該堅固而具有吸引力。
孩子自己能對完成的事情,不要管,你越早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的未來才會走得更穩。
2、孩子自己分內該做的事情,不管
當孩子具備一定能力之后,他自己分內的事情就要自己完成,比如 穿衣、吃飯、洗漱、作息等。
從最近的心理學研究發現,那些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往往對家長依賴性非常強。
這也進而導致了這些孩子缺乏責任感,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難容易退縮。
因此,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家長就要及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
自己動手去做,才能讓孩子在手眼協調中促進心智的發展,「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值得父母們深思。
「照顧自己和照顧環境」,這些孩子自己分內應該做的事情,可以不管。
3、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表達不僅僅是給予和滿足,更不是遷就。
要知道,孩子成長路上難免磕磕碰碰,父母要是幫助孩子排除一切障礙;
無疑剝奪了孩子獨自面對困難的勇氣,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自然也會隨之退化。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問題是很嚴重的。
在社會競爭壓力之下,眾多父母拼命催著孩子往前跑,教孩子怎麼成功,卻從不教他們如何面對失敗。
很多孩子,因為一點點小事不如意,到處發脾氣,遇到一點挫折,就萎靡不振。
所以,當孩子3歲之后,就可以讓孩子體驗挫折感,孩子能承受的一些事情,就不要慣著他。
比如,積木歪到了,發脾氣、哭鬧;游戲輸了,就再也不玩了…
如此這樣的情景,作為家長一定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讓著孩子,他能承受的挫折,就不要管。
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養育孩子,千萬別嫌費事兒,早期省過的事,早晚有一天會加倍償還。
簡而言之,你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子,你就要做到什麼樣。做到這兩不慣三不管,孩子自然會自律。
療癒又可愛! 屏東和平教會耶誕創全台最大"薑餅城"
2023/12/03
中壢家樂福大火原因找到了!3男嬉鬧「殺蟲劑噴打火機」所致
2023/12/03
58歲夏文汐開深V 超兇姪女同框似姊妹
2023/12/03
57歲任賢齊登杭州開唱!大跳「鬼步舞」 網笑虧:感覺像在復健.
2023/12/03
以美好的心,欣賞週遭的事物 以真誠的心,對待每一個人
2023/12/03
更年期一定胖?日本57歲主婦「更年期瘦身法」鏟16公斤,狠甩嬸味瘦成美阿姨
2023/12/02
真人版長髮公主!烏克蘭女擁有121cm超長髮,曝護髮秘訣:每3至4天才洗一次頭
2023/12/02
冬季熱門打卡景點 新北歡樂耶誕城主燈新秀及耶誕市集登場
2023/12/02
家電冷知識!「這家電」壞了 回收價400至500元
2023/12/02
小北百貨開29年!狂展百間店「到底有多強」?眾推1大優勢:被救好幾次
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