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如何養出自律、獨立的孩子?父母要牢記「兩不慣三不管」
2023/10/20
經常有父母反映,孩子自律性太差了。
寫個作業必須要家長監督,
報的各種興趣班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愛偷懶、磨蹭還拖延,真是拿他沒有辦法了
。
或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
同樣是養孩子,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做到自律,而自己的孩子卻需要不停地催促?
孩子的自律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培養的。一個懂得自律的父母,才能養出一個真正自覺的孩子。
在自律的這條道路上,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畢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過「身教」這兩個字。
好的教育,
永遠需要父母的奮力托舉。
想要培養出自律、獨立的孩子,父母就要牢記這「兩不慣三不管」原則。
牢記兩個「不慣」,
孩子長大肯定有出息
我們身邊之所以有「熊孩子」,跟父母的家教有很大關系。
許多時候不是現在的孩子太「熊」,而是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拎不清,
什麼不該慣,什麼不該管。
管教孩子真的是一門藝術,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1、孩子習慣不好,不慣
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控制不住自己,比如
看電視
、
吃糖果
、
愛玩
、
作息沒有規律
等,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管教。
每個孩子都愛玩,天生排斥被管教,尤其是讓他養成好習慣。
古語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并不是說孩子七歲前學習的知識決定終身,而是指孩子從小養成的那些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小時候會多少知識、了解多少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個終身陪伴的好習慣。
比如做事情有計劃、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對人和善謙虛等等,這些習慣是孩子未來前進不息的內驅力。
孩子習慣不好,一定不能慣。截然不同的習慣,注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向會全然相反。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
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
哪有什麼天生學霸,不過是好習慣的厚積薄發。
3-6歲是孩子規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
,這個時候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會開始表現出強烈地證明自己能力的意愿。
而且開始在游戲中喜歡制定并參與規則,樂于接受管教;
所以從3歲開始,父母就可以著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一些不好的習慣一定要改正,不能慣著他
。
對于3歲以前的孩子,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傾注大量的愛。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想讓他養成好習慣,跟他講道理,不是合適的時機。
2、碰觸原則的問題,不慣
父母的教育有底線,孩子的行為有上限,這樣才能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愛孩子,就要堅守做父母的底線,不能無原則退讓。
有些事情可以適當讓步,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有些事情,孩子碰觸原則,就堅決不能慣。
前幾日跟教育界的朋友聊天,他們說這一代的孩子,「天性」被釋放的太充足了。
有的孩子被寵的「沒大沒小」,現在很多家庭面臨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孩子不像孩子,父母不像父母
。
細想一下,好像確實隨時能看到很多孩子頂撞父母,對爺爺奶奶也是呼來喝去。
而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的不尊重長輩,要麼視而不見,要麼干脆躲到屋里刷著手機。
還有的家庭通常有這樣的通病:
孩子不聽你的話,常常以哭鬧、不吃飯、不上學來要挾父母
。
有的家長說,給孩子立了規矩,但是孩子耍賴也沒有辦法啊!
無論是講道理,還是棍棒教育,方法都試過,孩子還是那個樣子。
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線造成的。
被慣壞的孩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的要求總是被滿足。第一次出現問題,家長就妥協。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慢慢明白,哭鬧和發脾氣是一種要挾父母的手段。
這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孩子哭鬧耍賴 → 家長情緒爆發、吼一頓、揍一頓 → 孩子哭的更兇 → 父母打破底線滿足他…
教育孩子,只有愛還不夠,必須要有尺度。
一定要用心告訴孩子,什麼是規矩,什麼是原則和底線。
碰觸原則的事情一定不能慣著他,這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保護傘。
聰明的家長,做好三不管
父母的遠見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戰國策》中有言「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身為父母,沒有人不為自己孩子的將來打算。
自孩子出生那刻起,每個家長就對他的成長、教育操碎了心。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1、自己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你只管好好學習,什麼都不用你干!」
多少父母正在以「愛」之名,走上養廢孩子的道路。
「
請幫助我獨立完成
」,這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內在要求。
那些有遠見的父母,早早就開始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了。你為孩子做的太多,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
蒙台梭利博士說,「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也許你覺得孩子太小了,自己做不了什麼事情,但是你要明白,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
比如,當孩子還沒有洗碗池高的時候,總是想要幫忙洗碗,很多家長會說「
等你長大了,再幫忙吧
!」
其實,家長內心真實的想法,是害怕孩子打碎了餐具。
當孩子樂意參與家務的時候,你不給他嘗試的機會,等長大了他還會主動參與嗎?
所以當孩子搶著掃地、擦桌子的時候不妨放手,將這項「工作」交給他,家長只需要布置一個適合他「工作」的環境即可。
下面是一些為孩子布置環境的原則:
傢俱要輕巧,擺放在方便孩子移動的位置上;
家里面的東西要符合孩子尺寸,要讓孩子能夠使用;
讓孩子多參與一些家庭的日常事務,比如穿衣服、梳頭洗臉,甚至掃地、清理地毯等。
家里孩子使用的物品應該堅固而具有吸引力。
孩子自己能對完成的事情,不要管,你越早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的未來才會走得更穩。
2、孩子自己分內該做的事情,不管
當孩子具備一定能力之后,他自己分內的事情就要自己完成,比如
穿衣、吃飯、洗漱、作息
等。
從最近的心理學研究發現,那些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往往對家長依賴性非常強。
這也進而導致了這些孩子缺乏責任感,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難容易退縮。
因此,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家長就要及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
自己動手去做,才能讓孩子在手眼協調中促進心智的發展,「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這句話值得父母們深思。
「照顧自己和照顧環境」,這些孩子自己分內應該做的事情,可以不管。
3、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表達不僅僅是給予和滿足,更不是遷就。
要知道,孩子成長路上難免磕磕碰碰,父母要是幫助孩子排除一切障礙;
無疑剝奪了孩子獨自面對困難的勇氣,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自然也會隨之退化。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問題是很嚴重的。
在社會競爭壓力之下,眾多父母拼命催著孩子往前跑,教孩子怎麼成功,卻從不教他們如何面對失敗。
很多孩子,因為一點點小事不如意,到處發脾氣,遇到一點挫折,就萎靡不振。
所以,當孩子3歲之后,就可以讓孩子體驗挫折感,孩子能承受的一些事情,就不要慣著他。
比如,積木歪到了,發脾氣、哭鬧;游戲輸了,就再也不玩了…
如此這樣的情景,作為家長一定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讓著孩子,他能承受的挫折,就不要管。
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養育孩子,千萬別嫌費事兒,早期省過的事,早晚有一天會加倍償還。
簡而言之,你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子,你就要做到什麼樣。做到這兩不慣三不管,孩子自然會自律。
下一頁
台中高人氣平價泰式料理好吃大份量,免服務費點合菜還打折
2024/02/10
打敗逢甲夜市!台中最熱門景點出爐 10個月吸784萬人到訪
2024/02/06
機車停等區有奇怪箭頭? 公路局:提醒先分流
2024/01/25
又胃食道逆流了嗎?國外醫曝「神奇水果」:不適感全消失
2024/01/22
好市多這款「神餃」驚喜降價掀搶買潮 網嗨喊:當年菜、拜拜供品都可以
2024/01/22
春節除舊布新!大掃除「9樣物品」快丟掉 命理師:留越久衰越久
2024/01/20
客廳擺放盆栽5禁忌 這幾類植物擺客廳帶來好運氣
2024/01/19
超級觸霉頭!「5大送禮禁忌」別再犯 這1物是詛咒短命
2024/01/19
該不該收下?華僑結賬拿43年前絕版千元鈔 業者:當收藏
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