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疼愛孩子是出自天然,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千差萬別,有的是因為認知的差距和經濟原因導致的不同,但是父母總是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了孩子,寧愿自己受累,也舍不得孩子受委屈。
可孩子長大了,有的卻在想辦法逃離父母,壓根兒不想和父母在一起,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自在,父母一片苦心,孩子不理解,家庭缺乏親情的溫馨。
1、父母太嚴厲專制
父母對待孩子很嚴厲,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一言不和就開打,孩子不敢反抗,對父母是又怕又愛;父母和孩子缺乏愛的擁抱,沒有肢體上的接觸,關系也顯得冷冰冰的。
父母不允許孩子有秘密,什麼事情都盤根問底,總認為孩子小,想掌控孩子的人生,在職業選擇,婚姻選擇上橫加干涉,父母是為孩子著想,可孩子年輕,社會經驗少,父母態度越強硬,孩子越想反抗,親子關系不和諧,孩子和父母不親。
等孩子長大成熟,有過一些閱歷后,或許才會醒悟,認為父母是對的;經過時間的推移,父母年齡大了,脾氣相對溫和一些,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也慢慢緩和。
2、小時候沒有父母親自照顧
如果父母年輕時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給他人照顧,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照顧,孩子和父母無法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缺乏安全感。
如果父母缺席孩子的成長,在孩子的幼年和童年沒有好好地照顧,等孩子長大后,也不會和父母很親,無法和父母敞開心扉,顯得有點兒冷漠。
如果家里有兩個孩子,一個是父母帶大的,一個是老人帶大的,就會發現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父母在忙著事業掙錢的同時,盡量陪伴孩子,給孩子溫馨的童年,父母的愛是任何人不可替代的。
3、喜歡抱怨訴苦
父母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父親努力工作掙錢打拼,母親辭職成為全職媽媽,24小時準備著隨時照顧孩子,可又心里不甘,喜歡抱怨。
總是在孩子面前訴苦:「我為了你辭去了工作,沒有了收入,你爸爸脾氣不好,我還得時常看他的臉色。你有時也不聽話,真讓我太累了,感覺自己太辛苦了。」
其實,孩子沒有完全照聽父母話的,總會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父母要尊重理解孩子;不管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各有各的辛苦,不要傳遞給孩子負面的情緒,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感覺是自己的存在讓媽媽活得不幸福,不快樂。
孩子在父母面前感到壓抑,不自在,也不想看到母親一副哀怨的樣子,于是選擇遠離,和父母的關系疏遠;父母不做「過度犧牲」的事情,在孩子面前沒有必要經常抱怨訴苦,要放平心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寫在最后
父母天生是愛孩子的,孩子從心底里也是愛父母的,時間能證明一切,歲月的痕跡會讓我們有所改變,家庭永遠是我們的后盾,親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深厚。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