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決定,今后放學后第一件事不是讓孩子寫作業!
2023/10/28
今天接女兒放學,回到家就隨口說了一句:「快去寫作業。」沒想到我女兒當場炸毛:「作業作業作業,媽媽你心里只有作業!哼!」相信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不少人的觀念里:放學第一件事就是:及時完成作業=好的學習習慣=每天輕松完成作業,不用雞飛狗跳。可不知道為什麼,有時候一放學就把孩子摁在書桌前,一直寫寫寫,可是孩子作業總也寫不完。
其實大家的出發點是好的,覺得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先寫完作業就可以好好的玩,學個踏實,玩個痛快。但這里有個誤區:好的學習習慣,一定就是先寫作業再去玩嗎?但其實,我們設身處地的為孩子想一想,孩子白天在教室里上了一天的課,坐了一天,被學校里的規矩束縛了一天,終于盼到放學了,最想干的事,我想肯定不是寫作業,就像我們工作了一天,回到家第一件事,有誰是復盤一下今天的工作內容?當然,就有一些愛學習的天使寶寶,就比如我鄰居家寶寶,才上幼兒園,放學回到家不寫完作業就啥也不干,不讓寫就哇哇哭,就不開心,就有自律達人,忙完工作不復盤,不學會習就難受,這種情況另當別論哈,今天就說普通人,普通娃。很多家長強調,寫完作業才能玩,其實這樣的設定會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就是寫作業自己玩耍的障礙,是件很討厭的事情,孩子一心想趕緊把作業完成,然后去玩,那他真的會認真的,高質量地完成作業嗎?碰到不會的問題,會主動查資料,認真思考,主動去學習嗎?很多孩子就比如我女兒,她一放學就感覺很餓,之前我也是一放學就讓孩子先寫作業,但她也不會安安靜靜寫作業,她一會沖出來問:「媽媽,今天晚飯吃什麼啊?」,一會又問:「媽媽,我好餓,我想先吃點薯片。」就算把她摁在了書桌前,在饑餓的狀態下,人是沒辦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的。孩子在學校待了一天,不論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會產生疲勞感,這個時候,他們的專注度,還有做題的反應能力都會大幅度的降低。就好像是一根彈簧,已經繃了一天,再繼續拉伸,就可能會產生反作用。但如果給它松松勁,讓它回彈回去,再拉伸的時候,才能動力滿滿。所以我覺得,孩子放學了,放松一下,真的不是啥過分要求,是可以適當滿足一下的。可以讓孩子先玩半個小時再去學習的,放放松,充充電,再滿血復活寫作業。
其實讓很多家長糾結的原因,并不是孩子貪玩,而是孩子的拖延癥。害怕孩子玩也玩了,寫作業還是不專心,搞到太晚,影響晚上休息,影響第二天上學。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這個很重要,孩子還小,自控能力不足,一個整潔安靜的獨立空間,是孩子專心寫作業的必要條件。這個地方最好整潔、安靜。周圍不要電視、玩具等干擾。沒有太多電子產品的干擾,保證孩子的桌椅高度適宜,燈光照明適宜。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地點動力定型,就是說每當孩子在習慣的地方坐下來,就會條件反射地集中注意力的去學習。就猶如醫生換上工作服走進病房,科學家進入實驗室,就馬上會進入另外一種狀態,和平時接觸時判若兩人。我們給孩子準備了獨立的學習空間,讓孩子到了那個空間,就好像到了學校固定的學習座位一樣,孩子條件反射就想到了學習,馬上就能進入到學習狀態。有的家長,將孩子獨自一人關在房間里學習,自己就在看電視玩手機。家長覺得,都設定了固定的學習空間了,也設定固定時間了,自己就可以該干啥干啥去了,等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時候,當然可以這樣,但在孩子習慣養成的初期,父母的陪伴會給孩子一種力量感,讓他們有種「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爸爸媽媽在和我一起并肩作戰」的感覺,他們感受到了支持的力量,學習效率更高,也會更自覺。有些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就像一個監工一樣,對孩子過多的監督,家長累,其實也在干擾孩子。家長盯著孩子寫作業,很難能控制住自己不去催促、糾正,那就導致孩子時不時地要分心看家長的臉色,注意力難免會分散。要知道,作業是孩子自己的,身為家長,是沒辦法替孩子完成這件事情的,那寫作業的過程就應該讓孩子自己把握。在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過程中,只有實現了「寫作業自由」,才能養成自身的習慣,孩子有支配的空間,才能談之為自覺。所以陪孩子寫作業的重點在于:孩子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作業,在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家長可以及時解惑,完成作業后,家長及時檢查。孩子每天都在舒適的地方,定時定點,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輕松又專心地寫作業、讀書,內心一定是豐盈又安全感十足的,日積月累,根本就不需要我們催促,也不需要我們和孩子做斗爭,好習慣就會順其自然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