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點半開始喊孩子起床,終于叫醒,又要再躺一會兒。終于開始洗漱,從眼睛看向牙刷到拿起牙刷,好像隔了一個世紀那麼長。穿鞋、穿衣服、拿書包,每個步驟都像經歷了種種波折、費盡全身力氣才終于成功。身在一旁的家長只能不斷運氣并長長地舒出來。碰上時間來不及,這邊已經火燒眉毛,那邊還悠哉游哉,一頓吼是少不了了。莫非你說的是「快點快點」「抓緊時間」「要遲到了」……這時孩子只是慢悠悠向你投來一個「你催你的,我干我的」的目光,然后繼續我行我素,生氣的還是咱們……在氣死自己和吼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之間,家長選擇了保命,也情有可原吧?
行動遲緩與否、做事拖拉與否的參照物是大人,那小孩的節奏就被定義為「磨蹭」。可是有沒有想過,小孩的節奏本身就是這樣的。大人所說的小孩磨蹭,無非是想讓孩子和大人保持同樣的節奏。有次帶孩子出去,需要趕區間車,我其實已經有意識在等孩子,孩子還是扯著我的手說:「媽媽,你等等我,我跟不上。」是,即便慢下來,可我的一步比孩子還是大不少啊!大人所認為的正常速度,在孩子眼里可能是2倍速、3倍速。
誰不磨蹭啊?誰不拖拉啊?否則也不會催生出網絡名言: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
之前公司搞活動的時候,涉及到時間的通知都會把截止時間提前半小時。比如活動9:00正式開始,那通知上一定寫:請在8:30前有序入場。這種讓人捧腹大笑的問題,其實大人仔細一想就知道,孩子對時間是沒有概念的。不光是對時間的長短沒概念,甚至對我們說的「分鐘」都不理解。「5分鐘是300秒。這段時間的長短基本等于你數數,從1數到300。」1—2歲的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且很擅長轉移注意力和視線。
3歲,孩子對時間稍稍有了一點概念,了解「早上晚上」等可感知性時間概念。4-5歲,具備一定時間觀念,中午吃了什麼,晚上吃了什麼的這種哪個時間段做了什麼的問題能逐步回答出來。6歲的孩子開始理解每周都有周六、周日,理解時間的循環性。對半小時、20分鐘依然沒有概念。7歲的孩子,因為鐘表日歷等輔助工具能知道時間是有抽象概念的。可在潛意識里,并沒有形成特定時間做特定事情的節奏。到青少年期, 有了時間概念,自控能力也能夠達到:計劃自己的目標和行為、堅持完成困難的任務。只有孩子們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感受「時間」、感受按時做事情的規律,才能真正使自控力和時間概念聯系起來,實現成長。
一是他本身能力不足,5歲小孩確實沒辦法在十分鐘內洗漱好出門,催也沒用。二是他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磨蹭的深層次原因,是焦慮,是內耗。孩子很多時候磨蹭,不愿開始做一件事,是因為事情太難而恐懼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一件事。甚至越磨蹭心理壓力越大,越拖延越恐慌。更無法專注于要做的事情本身。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說:「目標和回報太過遙遠、對成功信心不足、討厭被人委派任務,是導致拖延的3個最重要原因。」相比于小時候所有事的不緊不慢,越長大越會有一些快慢的概念。比如樓下有小朋友在等著玩,這時的小朋友什麼磨蹭啊拖延癥啊都不復存在了,可以立即放下手里的一切,馬不停蹄穿鞋穿衣服,急吼吼跑下樓。喜歡做的事、感興趣的事情上,往往不容易出現拖延磨蹭的情況。回想一下,我經常說的「八點了,要遲到了」根本沒有用啊!在這個學齡前小孩的眼里:「八點」是什麼意思?遲到又是什麼?媽媽在說什麼咒語嗎?反倒是,我每次語氣不好,他都會用一副看怪物的眼神看著我,然后問:「媽媽,你生氣了嗎?」所以,我們接下來的時間里,不僅要完成出門前的流程,更夾雜著要對自己情緒的解釋。不管是坦誠「是的,我生氣了」還是遮掩「沒有,我就是著急了」,都把事情的注意力又轉移到了跟目的無關的事情上,等于「節外生枝」了。越大的孩子,越會使家長有「我的催促有用」的錯覺。其實,這只是因為他把你當成他的鬧鐘——家長按捺不住的時候,就是我要開始發力的時候。那就七點開始喊,「給出磨蹭的時間」。在這我都不能稱之為磨蹭了,應該是「給出能讓我的耐心持續發揮作用的時間」。我媽當年對付我的秘訣是:客廳的掛鐘永遠調快10分鐘。
B.有意識讓孩子感知大塊的時間,明白在一定時間里,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回家我先陪玩,那做飯時間會推后,吃飯時間也會推后。C.分清事情重要性,哪些必須做,哪些可自主選擇做。可以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在紙上寫下來,按照重要性排序。比如放學回家要做的事情:吃飯、寫作業、預習、閱讀、洗漱必須做;
「快點,該洗漱啦」的效果,不如「來,進浴室洗澡」;E.幫助孩子拆分困難任務,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己拆分。作業多,那咱們一起把作業一項一項列出來,逐個擊破。作業難, 不會做的可以先空著,把會做的做完再說。經過嘗試仍然不會做的題就不做,可以等老師講,也可以求助同學,只要最終能學會就達到目的了。想學騎腳踏車最好的辦法不是去知道很多關于腳踏車的知識,而是坐上腳踏車騎一次。
想學卻遲遲不見開始,只是怕自己摔跤、怕被別人笑話、怕最終也沒學會。
孩子能積極開始去做一件事的前提是,不會因為沒做好這件事而受到批評、奚落甚至謾罵。
信任孩子,多鼓勵孩子嘗試,不斷加強孩子內心「我能行」的認知。經常被鼓勵、被肯定,接受正面暗示,他會越來越自信、積極,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他總有不拖拉的時候、總有寫某道題一眼就能看出解題思路的時候,請鼓勵他、加深此刻的印象。以上的方法,都不是對付孩子磨蹭的特效藥,只是為了讓父母和孩子在這類問題上都舒適一點。孩子的很多變化,都是時間帶來的。我們大人能做的,就是做好大人,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