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是世上最失敗的的家長了。」
「這是我的孩子,我究竟在干什麼。」
每次吼完孩子,都會這樣后悔不已地責怪自己。
說了一次又一次,孩子依然各種鬧騰,一開始壓著脾氣,好好說話,結果孩子壓根不吃你這一套,各種添堵鬧事,終于,我又一次提高音量,最不情愿用吼叫停止了這一切,孩子被嚇住了,臉上滿滿的委屈,落到不歡而散的結局。
脫口而出的話,往往最傷人。
吼叫的成本極低,用不上絲毫的育兒知識,也沒有金錢上的消費,僅需要把一天積攢下來的生活怨氣,對著孩子作為發泄的出口就可以做到。日積月累,不僅僅是親子問題,已經上升到影響孩子整個人生。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說過, 成年人的心理創傷,都是童年時造成的。
美國社會學家莫里·斯特勞斯的一項研究表明: 關于親子之間相處有問題的,90%的父母都曾經吼過孩子。
這種吼叫式教育體制出來的孩子,長大后會變成什麼樣呢,可以分為如下:
父母作為孩子的信賴者,最親近的人,長期吼叫,否定孩子的行為思想,對于思想不成熟的孩子來說,無異于是一種語言禁錮,孩子變得處處小心謹慎,不敢表達自我,自卑敏感,生怕別人降罪的性格。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過:"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怎麼做,孩子也會有樣學樣。長期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心理會扭曲叛逆, 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用吼叫,暴力等手段來處理,變得暴戾蠻橫。
而且,吼叫多了,孩子會認為你除了吼叫,別無他法,越來越不把家長當回事,這種行為在心理學有個名詞叫「超限效應」。
2014年,華爾街日報曾經有一項對976名孩子和父母的調查顯示, 長期生活在吼叫式教育里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有行為問題和抑郁傾向。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8年的報告顯示,成長階段遭受監護人打罵,吼叫的孩子,性格會自卑的幾率占79.25%,而他們的犯罪比率高達42.59%。
吼叫教育短期看不出來什麼問題,但是,一旦放眼看看孩子成長的道路,每一段軌跡的扭曲變形,基本都來源于你怒不可遏的吼叫,孩子心理的極端化從來不是他們與生俱來的。
家長們對于吼叫孩子,無非就是兩個方面引起的:一是內部因素,就是工作繁瑣,生活怨氣。一個是外部因素,孩子上串下跳,不按時吃飯睡覺。
一旦這兩種因素即將觸發自己爆點時,就要需要相對安靜的場所(陽台,家門外,自己房間),轉移降低自己的怒火,然后自我安撫情緒,理清事情前因后果,以及孩子這種行為的原因目的(這樣也便于接下來跟孩子溝通,而不是劈頭蓋臉)。
意思接近英文單詞fellowship,即伙伴關系。這種學習方式一般是兩人一組,通過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對話、討論來分析或者學習某個問題。例如:孩子摔破了你跟老公的定情信物——水晶球,只是為了覺得水晶球里面的小公主很好看,想把她拿出來。
"發生了什麼呢?"(主動提出問題,讓孩子表達事件,而不要先做定性和評論)
「你為什麼想要這個小公主呢?」
「這個水晶球對媽媽很重要,如果你最心愛的玩具被媽媽弄壞了,你會怎麼樣呢?」(引發孩子的思考,讓孩子開放性思考)
正確的溝通法,能夠最直接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能夠激發孩子的思想語言表達能力,親子關系也在有效的溝通一步一步見效。
人一旦面對兩種選擇題時,會擇優選擇,很難跳出框架,自己聯想出原來還有第三種,第四種,第五種選擇。所以在孩子鬧騰的時候,給出兩種選擇來引導孩子,也是一種辦法。
例如:
孩子拖延作業,可以說:「先做完作業,剩下時間想怎麼玩都行,又或者看半小時電視,剩下時間只能用來學習。」
孩子抱怨家務活太多,可以說:「那你去洗碗,媽媽去拖地,又或者你去洗衣服,媽媽去洗碗。」
孩子不按時睡覺,可以說:「你不睡覺的話,今天就沒有得聽睡前故事了,只能明天再講故事的續集了。」
將問題拋給孩子,這也鍛煉出孩子的決斷能力,用二選一的選擇法,也更好地引導孩子的選擇,有效降低孩子的各種鬧騰。
我們家長也有情緒的時候,但是帶著情緒去教育,都是失敗的教育。如果我們沒能忍住真的對孩子吼叫了,這個時候就要放下家長的姿態了,道歉不是一件丟臉的事,而是彌補親子裂痕最強力的粘合劑。
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一本通用的教育萬能書,我們也不是完美的父母,卻一直在育兒的路上不斷修煉,只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更完善的價值觀。
正如《正面管教》一書里曾說道:
最極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懲罰也不嬌縱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把價值觀、社會技能、生活技能教給孩子。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