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自孝武皇帝獨尊儒以來,治國策略發生了本變化,歷代儒士都指責本朝國策是『外儒法』。朝廷名義上用禮和道德治理天下,其實本質上是用律法和刑罰來統百姓。今天朝堂上的矛盾歸究底,就是來源如此。」
「儒家堅持以禮治國,禮不僅是士族的準繩,也是庶民百姓的準繩,儒家希庶民百姓都能象士族一樣遵守禮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儒家是把庶民的地位提高了。」
「法家堅持以法治國,律法高於一切,在律法面前人人平等,法家這種做法不是把庶民的地位提高了,而是把士族的地位降低了。法家靠刑罰獎懲來治理天下,把禮完全丟到了一邊。」
「所以,儒家指責法家卑鄙、野,而法家則指責儒家白日做夢,不切實際。」
「我們在晉的時候,提出了荀子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荀子的學說其實是對儒家和法家的一種折中,反映在治國策略上就是外儒法,也就是以儒家學說做為國策和學思想的核心教化百姓,以法家的主旨制定和實施律法來統百姓。」
「然而,大漢歷經二十多年的戰后,百廢待興,早已失去了推行禮治的條件,現在百姓最急需的不是道德教化,而是生存,是溫飽,是谷粟和絹布,所以丞相大人實施了一連番的改制,這種改制迅速打破了國策核心的平衡,由此導致了大漢的學之爭越來越激烈,朝堂上的權力鬥爭也越來越殘酷。這種關係社稷存亡的本東西如果得不到及時修正,中興大業將很難持續而穩定地推進。」
=
張燕這幾句話讓趙雲有一種醍醐頓開的覺。
學之爭、權力之爭說到底是利益之爭,但利益之爭如果太激烈了,那就說明國策出了問題,僅僅靠嚴刑酷法強行鎮制肯定解決不了,一味地打擊和屠殺只能讓矛盾越來越激化,只能讓社稷形勢越來越惡劣。
張燕從國策的核心思想,從禮、法的角度分析了矛盾激化的原因,現在朝堂鬥爭之所以白熱化,不是丞相大人堅持以法立國以法改制的思路出了問題,也不是門閥世家堅持以德治國以禮改制的理念不對,而是儒家學說不適應時代,儒家學說無法讓當前千瘡百孔的社稷得到振興,無法滿足當前掙扎在生死線上的百姓的需求。今天的大漢要想中興,今天的大漢要想讓百姓休養生息,需要一種能與之相適應的、相輔相的學思想。
「當年高祖皇帝打天下,到了關中后『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它苛法一律廢除,百姓無不擁戴。」張燕輕策戰馬,繼續說道,「大之後,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他們希朝廷廢除秦朝的苛政,而高祖皇帝做到了,他承襲了秦朝的利民之策,廢除了秦朝的所有苛政,結果有了文景之治,大漢在短短數十年便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高祖皇帝立國之初,大漢一片廢墟、民生凋敝、社稷不穩,許多迫在眉睫的問題急需解決,此時以道德修養為己務的儒家和崇尚自然、消極無為的道家老學都無力解決這些問題,於是以文武兼備、刑德並用、以法為符、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恭儉無為、貴守雌為主要容的道家黃老之學隨即應時而生。」
「到了孝武皇帝年代,大漢需要北擊匈奴,需要開疆拓土,需要一種與之相適應的學,於是儒家學說登堂室。」
「時代不同了,皇帝、朝廷和百姓的需求不同了,學思想也要改變,也要發展,本朝四百年來的歷史正好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鮮明的例子。做為後人,我們不但要以史為鑒,更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走彎路,以保證社稷和百姓能夠更好地生存。」
=
趙雲已經明白張燕此趟晉之行的真正目的了。
此刻晉雲集了襄楷、魯士、王真等大漢有名的道學大師,許劭、王剪、華陀、張機等人也都是兼學儒、道的大儒,如果現在張燕到晉提出推行道家黃老之學,勢必會得到響應。
隨著天子行臺建立、南大戰的開始,朝堂上權力爭鬥越來越激烈,形勢的發展越來越難以控制,在權力漩渦中的長公主為了儘可能緩解危機,極有可能答應張燕和道學大師們的懇求,以朝廷之力廣為推行黃老之學,從而打擊和制約儒學,繼而影響國策從本上保護新政,並放棄維護門閥世家的利益,轉而和丞相等改制勢力攜手重擊門閥世家,徹底消除門閥世家對朝政的把持和影響。
說到底,張燕還是出道家,對儒家有一種深固的不滿,《太平經》中的「以民為本、救窮周急」等治國理念對他影響太大,當儒家學說不能幫助他實現自己的理想時,他就要重提道家黃老之學的論調了,但是,道家黃老之學自孝武皇帝之後就敗落了,當年武皇帝中興大漢的時候,道家黃老之學也曾一度興起,不過武皇帝最後還是選擇了儒學。在經過漫長的歲月後,道家的黃老之學還能再次興起嗎?這似乎有些太過一廂願了。
趙雲把自己的疑慮說了出來,「飛燕兄,《太平經》你就不要提了,免得招惹禍事,至於黃老之學,現在重提未免有些不合時宜。」
「當年本朝崇道黜儒,也是有原因的,黃老之學除了可以與民修養外,也是功臣、外戚和郡國王不讓皇帝干預郡國事務的借口。無為而治的國策在一定程度上造了權力分散、諸侯專恣、皇權制等嚴重後果,最終釀了七國之。道家黃老之學不利於皇帝集權和社稷大一統,這一點早在孝文皇帝、孝景皇帝時代就已經頗非議了。」
「到了孝武皇帝朝,朝廷重用儒士,罷黜了黃老刑名百家之名,不過儒家還是無法與道家相抗衡。當時孝武皇帝雖然傾向於儒家的有為,但他又覺得道家的無為也有可取之;他也贊同儒家的鋪張揚厲,不過又擺不了道家質樸恭儉的束縛;另外他也很景仰、康的刑措之法,不過又覺得治國不能沒有刑罰。孝武皇帝為了集權,需要尊儒黜道,但道家黃老之學有很多地方比儒家學說高明,為此,他迫切需要一種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又全面吸收道家學說的長,並能超過道家的全新的儒家學說。於是,一代大儒董仲舒應時而出。他藉助《春秋公羊》學,公開援道儒,在融合了儒家、道家和家三派學說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嶄新的儒家學說,道家黃老之學的髓隨即變了新儒學的,黃老之學自此走向衰落。」
「飛燕兄,這也是當年武皇帝在中興時期選擇儒學的重要原因,你現在憑什麼能說服長公主和朝廷重新推行黃老之學?」
=
張燕沉默了一會兒,緩緩說道:「我沒有說過我要推行黃老之學,但有一點你說對了,我要仿效大儒董仲舒,大力推行援道儒,繼而達到儒道雙修的目的。」
「其實,本朝儒學的正宗地位,在遭了大儒王充的猛烈批判后,雖然暫時還能維持學地位,但實際上它的基已經開始搖了。」
「本朝自罷黜百家獨尊儒后,儒生們為了進仕途飛黃騰達,紛紛迎合君王的需要,對經書穿鑿附會,空生虛說,讖緯之大行其道。大儒王充忍無可忍,憤怒一吼,以一部《論衡》揭穿了儒家傳記的謊言,打破了儒經的神,同時也把孔子、孟子兩位聖人從天上拉回了人間。」
「王充大師是用什麼學說搖了儒家經學的基?道家學說。」
「自此後,本朝許多儒生,包括很多名儒,張衡、馬融大師等等,其中也包括你岳父蔡邕大師,雖然以研習經文為主,但在儒學衰落的況下,都不可避免得走上了儒道雙修、融合儒道的道路。馬融大師更是本朝融合儒道兩家之長的宗師。」
「儒道兼修,等於也是推行道家黃老之學,這樣黃老之學在治國方面的諸多長比如文武兼備、刑德並用、與民休息、恭儉無為、貴守雌等策略也就能漸漸深人心,而新政推行和實施的阻力也就越來越小,儒家學說的諸多短也就能得到彌補,從而有效推進中興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
趙雲敬佩地著張燕,躬為禮,「恭祝大人馬到功,我在長安等你的好消息。」
張燕抬頭天,輕聲長嘆,「只要大將軍能活下來,只要小天子快快長大,大漢終究會強盛起來。」
=
(未完待續,如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趙信發現自己穿越到了小說中,成了書中的昏君大反派。 這昏君竟然沉迷酒色,留戀后宮從未上朝,以至于奸佞權臣一手遮天! 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地,各地揭竿而起,烽火連天。 奸佞跪舔,將軍倒戈,昏君最終會被自己的寵妃虐殺! “朕不要當反派,朕要反轉劇情,朕要逆天改命!” 熟知劇情走向的趙信,將小說作者大罵千遍,誓要逆天改命。 開局直接殺妃證道!滅宦官,斗奸佞,奪皇權,鎮天下! 主角?朕要誅他九族!
他世襲罔替,卻非王侯;他出身世家,卻非高門。作為六扇門中的一個牢頭兒,他本想老老實實把祖上傳下來的這隻鐵飯碗一代代傳承下去,卻不想被一個神棍忽悠出了那一方小天地,這一去,便是一個太歲橫空出世。 楊凌人稱楊砍頭,楊帆人稱瘟郎中,他卻有著更多的綽號,瘋典史、驢推官、夜天子……,每一個綽號,都代表著他的一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