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家一族回京,趙沉早就派了人在路上照應侍奉,因此他對一行人的行程瞭如指掌。
寧家抵京前一日,趙沉請郭夫人來自家用晚飯,郭毅父子出宮後更是直接來了這邊。
飯後寧氏讓阿桔領着林竹先去哄孩子睡覺。
阿桔知道他們要商量明日接人一事,左右有什麼結果趙沉都會告訴,現在便先去哄孩子們了。林竹懷着子也不宜勞,牽着外甥跟在長姐旁。
廳堂裡丫鬟們都退了出去,趙允廷看看妻子,對郭毅道:“明日我跟承遠去接人,你們呢?”
郭毅平時雖然一直都故意跟趙允廷對着幹,心裡還是欽佩這個妹夫的,此時也沒心思落井下石嘲諷趙允廷,嘆口氣道:“子敬媳婦子重留在家裡,我們都去。”郭家對寧家,沒有趙家的那份愧疚,但那畢竟是岳父岳母,多年未見,他爲半個兒子,理該陪妻子去接人。
寧氏低頭不語。
郭夫人牽着人走到偏房,小聲勸:“你的事只有祖父,咱們爹孃還有晉書知道,現在寧家那麼多人,你去接,被有心之人猜出來再傳出去就不好了。過陣子再找機會探爹孃啊,他們都知道你的苦,你別自己怪自己。”
當年的事,該怪秦家,也可以怪趙家惹出事端,唯獨不該怪這個妹妹。
“我想他們了。”寧氏靠在姐姐懷裡無聲哭了起來,“以前祖母最疼我,可我連過世的事都不知道,祖父都快八十了,還要車馬勞頓之苦。爹爹跟娘也快六十了,不知道頭髮白了沒……還有三哥三嫂……”
寧晉書在整個寧家晉字輩裡行三,在二房則生在郭夫人姐妹中間。
郭夫人扶正妹妹,紅着眼圈道:“爹爹跟娘都不怪你,晉書若是將氣撒在你上,我就當沒有過那個弟弟,你也不用認他當哥哥。”大房三房不管,雖然都姓寧,到底隔了一層,但弟弟跟們一母所生,他若是跟外人一樣不講道理埋怨妹妹,一定會站在妹妹這邊。
次日上午,兩家人早早去城外等候。
沒過多久,安王妃帶着跛腳的唐舉也來了,馬車停在對面,與趙郭兩家涇渭分明。
日上三竿時,十幾輛馬車不不慢行了過來。
其實邊關苦寒,如今皇上把寧家的宅子還了回來,裡面一應俱全,寧家人除了基本沒什麼行李可帶,但架不住他們人多啊。
老太公有三個兒子。
大老爺家兩個舅爺,三個表兄都已娶妻生子。
二老爺家只有寧晉書一個舅爺,膝下一子二,長已經出嫁,兒子寧德是同輩最小的,二十五歲,娶妻張氏兒雙,此外表姑娘寧宜芳十六歲尚未出嫁。
三老爺家人口最爲簡單,夫妻倆子嗣艱難,在京城就只有一個兒,到邊關後又添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四舅爺寧晉堂,輩分高年紀小,才十四歲。
十幾輛馬車浩浩而來,慢慢停下。
人多,卻異常安靜,只有幾個小孩子興地喊了幾句京城,很快又被同車的父母下。
沒有人下車,只有老太公挑起了車簾子。
三家人趕見禮,眷裡安王妃悄悄往後,郭夫人着祖父淚盈於睫。
老太公髮鬚皆白,臉發黃,畢竟趕了一個多月的路,年紀輕的都吃不消,更不用說他老人家了。但他目矍鑠,徐徐掃過衆人,多看了郭子敬趙沉兩眼,便對郭毅趙允廷道:“今日我們搬家,沒空應酬你們,明日得空的話再過來看看吧,咱們一起吃頓飯,聊聊家常。”
聲音有些疲憊,但平靜若水。
郭毅趙允廷都悉老太公,恭敬應是。郭夫人着音求道:“祖父,我跟你們一起回去吧,孫給您捶消乏。”
老太公笑了笑,招手示意大孫上來:“好啊,祖父就想着你呢,你娘那車坐不下了,蓮容跟祖父坐。”
郭夫人立即喜笑開,在兒子的攙扶下上了車。
安王妃也想說什麼,老太公已經把車簾放了下來。
安王妃咬咬脣,牽着兒子朝王府馬車走,決定跟在車隊後面,難得見面,今日一定要看看爹孃。唐舉卻是一點都不想去,上了車便道:“娘咱們回去吧,明天你再來啊。”
他本不覺得寧家值得他當親戚看。
老太公原來只是個翰林,這次別說他,就連三個寧家老爺都快老掉牙了,全都辭了,只有三位舅爺復原職,但他們離京時也就二十多歲,雖然都是進士,卻還在六七品的小位上熬,如今年過四十,以後肯定沒什麼建樹。至於四個表兄,除了大表兄離京之前年紀大些考了秀才,其他全都是孩子,這些年無法參加科舉,都是白,包括那位小舅爺。
“那是你親外祖親舅舅!”安王妃攥住兒子的手,耐心勸他。
後面二房眷所在的馬車裡,寧宜芳拉開一條窗簾隙,往外看。
寧氏生母二太太見了,小聲斥責道:“坐好了,這裡不比那邊,來之前怎麼教你的?”
“反正還沒進城呢,這裡又沒有外人,祖母你就別管我了。”寧宜芳小聲撒,看見路旁駐足相送的幾人,寧宜芳興地喊母親,“娘,你快指給我看看,哪個是大姑父啊?嗯,聽說二姑夫生的好,那個一定是二姑夫了,二表兄跟他長得可真像。”
三舅夫人喬氏瞥一眼婆母,使勁兒把兒扯了回來,“聽祖母的話,你現在也是家小姐了,把我們教你的規矩學好,今年娘好給你找個好夫家。”又低聲跟婆母賠罪,“宜芳不懂規矩,娘消消氣,唉,要是從小在京城長大,有兩個姑姑當榜樣,禮儀見識肯定差不了。”
二太太深深吸了一口氣,看着道:“我知道你心裡不滿,可你也不用次次都拿這話來堵我。是,因爲蘭容的事讓你們娘幾個苦了,可做人要往前看,如今趙家想辦法把咱們救回來了,免了五郎他們這一輩繼續在那吃苦,你有再大的怨氣也該消了,否則趙家不管咱們,你能如何?”
喬氏看看旁邊兒媳婦張氏懷裡三歲的孫,再看看坐在跟婆母中間的孫子五郎,點點頭道:“是啊,五郎兄妹命都好,趕上好時候了,宜芳也該慶幸還能嫁個好人家,只有宜晴命苦,有生之年怕是都回不了京城。”
的大兒啊,花一般的容貌,卻只能嫁個百戶,婿再好又如何,兒本來值得更好的。
二太太氣得口起伏。
大孫的婚事是千挑萬選的,男方家裡吃穿不愁還有丫鬟僕人伺候,沒法跟京城比,但在那種地方,以他們那時的條件,這樣一門婚事已經難得了。早知今日,當初就該把二孫也養在邊,也不至於被兒媳婦教這樣。
婆媳倆生悶氣,寧宜芳低頭看上新做的綢緞裳。
的嫂嫂張氏抱着兒安,彷彿沒聽見方纔那番鬥。家也是軍戶,能夠嫁給寧德,能夠帶着兒進京過好日子,心裡只有滿足,沒有婆母的怨恨。
到了寧府,老太公依然住在正院,三房各自收拾。
郭夫人服侍祖父歇下之後,領着郭子敬去了二房,來了,郭子敬以孝順母親爲由也跟來了。
二房這邊,除了寧德之妻張氏留在屋子裡哄一雙兒,其他人都到了廳堂。
親人團聚自有一番傷落淚,跪在二老面前哭夠了,郭夫人讓兒子來拜見。
二老爺曾任正三品禮部侍郎,雖然年老,依然一書卷氣,看起來更像是一個世多年的老學究。二太太慈眉善目,握着外孫的手讚個不停,還讓他把媳婦領來看看。
郭子敬笑着應下,轉而去拜見寧晉書夫妻。
寧晉書四十出頭,溫文爾雅,笑着拍拍郭子敬肩膀:“子敬跟你表弟只差一歲,這個頭可差了不。”很是欣賞這個外甥。
喬氏同樣很是熱,連續誇了郭子敬好幾句。
接下來就是同輩了,寧德白皙,儀表堂堂,親暱自然地喊了聲表兄。郭子敬知道寧家在邊關的日子並不是很苦,不用勞作,又有趙允廷暗中送的銀子,幾個表兄跟着祖父父親讀書,學問並沒有落下,因此並未詫異寧德的君子風範,反倒是表妹寧宜芳輕浮的眼神讓他皺了眉。
次日傍晚,趙允廷趙沉登門謝罪。
父子倆只見到了老太公,一番長談後,老太公派人送他們出去,然後把三房人都到了祠堂。
“當年寧家一族趙家牽連發配邊關,現在趙家想辦法救了咱們回來,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兩家的恩怨也該消了。方纔趙允廷父子過來,給了我三萬兩銀票,現在你們每房分一萬兩,算是補償你們這麼多年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