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百味小說 軍事歷史 策行三國 第2522章 滄海桑田

《策行三國》 第2522章 滄海桑田

樓船駛深溪(今香溪河),朱桓與諸將在碼頭相迎,引孫策營。

“如何?”孫策一邊走,一邊和朱桓、麋芳談,詢問這幾天的

“峽江之險,名不虛傳。”朱桓慨道:“天地之力,不可等閒視之。臣今天算是明白了。”

麋芳也附和了兩句。“臣也有此。江中行船,竟比海中行船更難。換作以前,臣是絕不相信的。”

孫策擺擺手,將急著表現的朱桓推在一旁,過陳矯。

“季弼,這幾天辛苦吧?”

陳矯微微一笑。“臣與二位君侯想法不同。如果非要在海上與江上選擇一樣,臣寧願在江上。”

“爲何?”

“江上風景好。”陳矯手一指,又道:“循此溪而上,不過一日水程,便是屈大夫舊居,還有祭祀他姊姊嬃的廟。若非戰時,臣說不得便要訪古去了。哪像是在海上,行上幾日也看不到一塊陸地,漁民都看不到一個,更別說屈大夫這樣的前賢了。”

孫策大笑。“軍旅勞累,季弼還有心訪古,看來神甚佳。屈大夫舊居、嬃廟是當地百姓說的?”

“陛下所言極是。當地百姓除了知道屈大夫舊居、嬃廟,還知道不其他故事,都是臣以前不知道的。依臣看來,這峽江的上古史足以和三代相比,只是之前注意的人太,說楚人是蠻夷真是自大了。”

孫策打量了陳矯兩眼,頗有些意外。陳矯是典型的中原讀書人,仕途又順利,眼界一向很高,尊崇屈原還說得過去,如此看重楚文化,甚至要破除楚人是蠻夷的舊說,實在不容易。

孫策和陳矯深聊了幾句。陳矯興致很濃,指著遠說道:“我聽當地的百姓說,由此向西北行五六十里,有一座峽谷,崖壁上有許多懸棺,都是古人所。喪禮乃是大禮,能如此慎重的對待喪事,且將棺木吊到那麼高的山崖上,想必他們的木學不差,絕非茹的蠻夷。”

孫策大笑。“季弼,你能如此想,實在不容易。朕考你一個問題吧。若能答得上來,記你一功。”他轉又問朱桓等人說道:“你們也一樣,答上來,記一功,另賞酒一石。”

朱桓等人面面相覷,連連推辭。孫權卻問道:“陛下,爲何同樣的問題,陳軍師只記一功,臣等卻可以另賞酒一石?”

“這個你可以慢慢想。”孫策轉頭看著陳矯。“季弼這麼關心當地事務,一定知道附近有不鹽井。”

“是,本地還不算多,最好最大的鹽井都在江州一帶。”陳矯隨即又說道:“陛下是想問,爲什麼山地會有鹽井麼?”

“看樣子,季弼已經知道了?”

陳矯笑道:“陛下,這個問題臣就不答了,還是留給幾位君侯吧。他們記功,臣跟著喝幾杯酒。”

麋芳了過來,悄悄的問道:“季弼,這是爲什麼啊?你告訴我,一石酒全歸你。”

“我若是告訴你,就失了陛下賜酒的本意。”陳矯拱拱手。“君侯,你還是自己想吧,不難的,尤其是對君侯而言。”

麋芳翻了個白眼,悻悻地走開了。

見麋芳釘子,朱桓鼻子,沒吭聲。孫權撓著頭,想了一會,突然說道:“陛下,這片山不會曾經是海吧?”

“爲什麼這麼說?”孫策笑道。

“呃……陳軍師說,麋君侯應該能猜得出。臣想著,麋君侯以前是海中的水師,又是做海鹽生意的,這鹽大多來自海中,或許這裡也曾經是海。”

麋芳如夢初醒,一拍手,大道:“沒錯。臣聽過一個故事,有個麻姑的神說過,滄海可以變桑田。滄海既然能變桑田,自然也可以變大山。陛下,臣這酒算是穩了吧?”

孫策笑笑。“等你找到證據,證明自己的猜想。一個故事豈能當證據?”

“證……據?”這下子,不僅麋芳、孫權傻眼了,就連陳矯都遲疑起來。

“當然,什麼事都要有證據,否則就只是猜想。”孫策大步向前走去。“朕的酒豈是那麼好喝的?”

——

孫策巡視了大營,對大營的部署很滿意,尤其是孫權的營壘。

雖然只有一千五百人,分作水陸兩壘,孫權的大營扎得中規中矩,挑不出什麼病。站在孫權的大營裡,孫策甚至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覺,莫名的慨萬千。

孫權的大營佈局明顯有孫堅的影子。當年孫策初學用兵,就是跟著孫堅出征襄,由孫堅手把手的教如何紮營,如何行軍,如何戰鬥,如何撤退,一件件鉅細靡

這都是孫堅十幾年的戰鬥積累的寶貴經驗,千金難求。

若非如此,他很難想象幾個月後能擊退曹,又戰勝徐榮,守住南,也自然沒有他今天的這一切。

他欠孫堅的太多,也正因爲如此,纔對孫權一忍再忍。

他希孫權有一天能醒悟,能知足,安心做長沙王,讓他不愧對孫堅,不破壞手足之

正當孫策沉思時,有人來報,沮授、郭嘉等人乘其他戰船趕來了。孫策看了孫權一眼。“仲謀,去迎一迎幾位祭酒吧。”

孫權喜出外,躬領命,匆匆去了。

孫策在朱桓、麋芳的陪同下,向下一個大營走去。

與孫權的大營相鄰的是賈逵的大營。孫策一邊走一邊詢問相關事宜,賈逵一一作答。賈逵只比孫策大一步,不過看起來更加老,話不多,言簡義賅,但句句都能說到點子上。

“聽說你的兵法是令大父所授?”

“是。”

“眼前這形勢,可有破解之道?”孫策站住,環顧四周。

朱桓一聽,立刻張起來,一雙眼睛盯著賈逵不放。他多次向孫策推薦賈逵,孫策現在考校賈逵,如果賈逵的回答不能讓孫策滿意,那他的推薦就有過譽之嫌。如果賈逵的回答讓孫策滿意,不僅賈逵本人得到機會,他這個推薦人也跟著益。既有識人之明,也有舉才之功。

賈逵沉了片刻,躬施禮。“臣昧死敢言,秭歸雖險固,卻非逆蜀必守之城,克之不難。只是傷亡會大一些,就看陛下舍不捨得。慈不掌兵,惜將士固然是德,然凡事皆有度,過猶不及。法正此舉,不過是因人設計,試探陛下決心罷了。”

“仔細說說。”

章節報錯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