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能力強是好事,但是如果能力太強了,就容易引發另一個禍端,那就是功高震主。
而且劉長卿太年輕了,如果讓他這樣到朝廷來發發熱的話,到時候就會太過顯眼。
這一點對于李世民而言是不能接的,李世民要做的是給未來的大唐皇帝一個自己的班底。
如果劉長卿表現的太強勢,到時候很可能會讓新皇帝地位不穩。
所以劉長卿的能力可以發揮,可以讓他對大唐做貢獻,但是對他的功績卻不能大肆宣揚。
等到下一任皇帝上臺的時候,將提拔劉長卿這個順手的好事兒給他,對于新皇帝的地位而言自然是件好事。
就算到時候劉長卿再耀眼,他畢竟還是新皇帝提拔起來的。
整個大唐都在為半年之后的戰斗準備著,李世民要麼就不跟高句麗打,要麼就要一戰定乾坤。
只有這樣才能夠不重蹈覆轍,走隋朝的老路。
伴隨著各地糧食的暗中收購,各地的糧價基本上沒有向下跌的,不過上漲的幅度也沒有多。
那些糧食商人們心當中倒是有些納悶,最近糧食賣的量好像多了不,不過糧食價格卻漲不起來,到底是為了什麼?
他們卻不知道,劉長卿以及朝廷在收購糧食的時候都是隨緣收購,糧食價格往下跌的時候就多收購一些,糧食價格平穩或者稍稍上漲的時候就買一些。
總之他們收購糧食的作就好像普通人家買糧食似的,絕對不會帶糧食價格上漲。
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為擔心那些糧食商人一旦收到了風聲之后會突然漲價。
這些糧食商人在平時賣糧食的價格不會有大的波,但是一旦有開戰,或者某地發生災的時候,他們就會將糧食收起來,每天減供應待價而沽。
這種行為自然是非常可恨,但是一般的手段對他們來說卻是本無可奈何。
畢竟它們沒有糧食,是真是假這個誰也無法確定。
總不能因為人家沒有糧食賣,就去抄家吧?
劉長卿這樣做,其實就是打了一個時間差,提前將糧食進行收購,等到戰斗的苗頭出來之后,再開倉放糧。
到了那個時候,各地都會猛然發覺他們那兒不知不覺多了幾家糧食店,在形勢張的時候,還有大量的糧食賣出。
誠然,戰爭的消息剛剛放出來的時候,那些無良商家很可能會小賺一筆,而且糧食價格會不斷上漲。
但是一旦他們發現糧食價格漲得差不多的時候,他們打算大量賣出糧食卻是發現莫名其妙被別人截了胡。
到了那個時候,他們在想要后悔,卻是悔之晚矣。
而劉長卿在這之前大量收購的糧食,也就在這個時候大量賣出。
到時候,這些人手里的糧食就算是想要賣出,也無能為力,因為劉長卿賣出的糧食價格總是會比他們的低幾文錢。
那些百姓們自然是選擇便宜而且量大的劉長卿賣出的糧食而不是做那種冤大頭,買那些本來加價還限量的糧食店。
劉長卿這些糧食只需要支撐超過一個月,那些糧食店就要為賣出糧食而發愁,因為他們為了買到糧食積了太多的錢,誰知道手里的糧食什麼時候能賣出去?
這種況下,糧商自然就會選擇低價賣出,以免砸在手里。
就算這些糧商支撐住了,沒有降價,劉長卿也不擔心,糧食價格絕對會在他的控制之中,是漲是跌都隨他心意。
再說了,就算那些糧商財力驚人,能支撐糧食價格不跌,只要劉長卿能支撐幾個月就足夠了,到時候新糧下來自然能教這些糧商做人。
而且劉長卿還有藏大殺,那就是土豆和地瓜,這兩個可都是量大管飽還便宜的作,缺糧食的時候用這兩個東西填飽肚子很容易。
現如今,這兩種作已經推廣到整個道,今年的產量絕對能夠驚呆所有人!
到時候糧食價格肯定又會被大幅度向下,這些糧商想要囤積居奇的想法就不攻自破了。
不過由于大唐接下來要進行的幾場戰爭的作用,將會大量地消耗糧食,大量的糧食需求使得大唐的糧食價格也就不會大幅度下跌,保證不會傷農。
可以說,劉長卿新作的推廣以及大唐將要到來的戰爭配合得剛剛好,給了劉長卿施展的機會。
三個月左右過去了,依舊待在平遙縣城的那些學子教出了不好徒弟,這些人現在也大都能夠獨當一面,這對于劉長卿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劉長卿想要將自己的路線推廣下去,靠他自己是不行的,更不可能靠那些儒生,靠的是大量普通的底層人掌握這些知識,變英群,從而推整個大唐的變革。
當然,這個想法劉長卿也只會放在自己心里,畢竟這一場變革要的利益實在是太大了,如果不形足夠龐大的利益群,想要完這種事是萬萬不可能的。
這些新的學子一邊學習新的知識,一邊相互流,每兩個月還有一場考試,檢驗他們的學習果。
除此之外,平遙縣城和長安城兩地都在鑼鼓地趕造戰爭所需資。
雖然在這個時代,各種資的生產和制造還很原始,但是大唐舉一國之力,而且還是戰爭需求,任何需要都能得到滿足。
不過,在即將征戰高句麗之前,卻是出現了一個小曲。
那就是長安城的糧食價格大漲。
長安城的糧食價格本來就偏高,一斤三十五文。
李世民就算是知道平遙縣城有能力大量將糧食運輸到長安城,也并沒有讓劉長卿放糧打價格,就是因為長安城承得起。
可是長安城糧價在三十五文穩定幾個月后竟然再次大漲,而且坊間一直都在流傳,說是朝廷要對外用兵。
如果只是傳言,估計相信的人應該不多,關鍵是除了傳言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組合作,長安城時常有大軍四換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