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胤此前發回來的奏報,早已到了建康。
在奏報里,他說李穆現如今對朝廷并無實際威脅,請求準許他帶兵返還。
他解釋說,對朝廷而言,如今最大的危險,并非來自長安,而是仍占據著青州的那支鮮卑兵和西南的局勢。
青州一直就是北方政權企圖與素有建康江北門戶之稱的廣陵相峙的大本營。從前北夏時如此,如今北燕,亦是如此。慕容替在青州經營了一支效忠于他的心腹兵,虎視眈眈。此前一役,因為李穆絕地反殺,他雖丟失了大部分的黃河以南的中原之地,但青州仍然掌握在他手中,對朝廷的威脅,并未得到徹底解決。
除了北方的青州,西南也是朝廷需要防范的重點。那里本就鞭長莫及,胡族雜居,此前便陸續出現過多個自立的胡人政權,又有過許泌之,前些年,本就是靠著李穆之威才鎮了下去。如今李穆不在,局面怕會再次變,他請求朝廷務必重視防范。
縱觀如今的局面,與其讓他繼續留在這里空置軍力,不如及早回兵。
這是一封很長的奏報,羅列詳細,鞭辟里。他的急切之,躍然紙上。
但他卻并未如希的那般迅速得到回應。朝廷因他這封奏報而起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多日。
以劉惠為首的員,并沒有因高胤的這封奏報而改變想法,仍然堅稱李穆公然背叛大虞,行徑駭人聽聞,是為朝廷最大的臣賊子,當立刻向天下發布公告,人人得以誅之,并責令高胤立刻執行先前朝廷下達的命令,控制長安,捉拿李穆。
比起劉惠這些人,馮衛的態度卻要緩和許多。他贊同高胤的奏報,說李穆并非朝廷如今最大的患。以他對李穆的了解,之所以駐軍不歸,中間應有重重誤會。他希朝廷先暫緩對長安的譴責和迫,甚至遂自薦,愿意親自去一趟長安,當面勸說李穆,讓他向朝廷認罪,回歸朝廷。
高雍容固然需要劉惠這些人為自己搖旗吶喊,收攏人心,但心里清楚,像馮衛這樣能做事的人,是劉惠之流所無法比擬的。一直以來,對馮衛便頗多倚仗。
這一次的爭辯,起先一直沒有表態。
從心深來說,更傾向于劉惠的言論。
在高胤發來信報之前,關于一役,李穆如何滄海橫流,力挽狂瀾的消息,早已經傳回南朝,而所謂“白虎現,圣人出”和龍關前民眾苦苦追留他的消息,更是在民間引發了熱議。
民眾越是沸騰,對于高雍容來說,便越發了一個噩夢。
沒有任何一個上位者,能容忍如此的局面。
李穆是在面前的一座大山。一日不移除,一日無法安心。倘若有法子,能將李穆除去的同時而不搖大虞,立刻便會毫不猶豫地手。
而之所以遲遲不敢手,是因為也知道,高胤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
但是的猶疑,并沒有持續多久。
因了高胤隨后送到的一封發給的奏,終于下了決心。
高胤在發給的奏里,如實講述了自己和神會面的經過。
他再次強調,他愿以自己的人頭擔保,長安如今絕對不是朝廷需要防范的首要目標,需要防范的是榮康,務必限制他的權力。
他強調,這并不僅僅只是來自于長安的提醒,更是自己的憂。
榮康本只是個地方方伯,借許泌之而起勢,這幾年,對朝廷之事異常熱絡,勢力不斷地擴大。結合他從前在地蠶食周邊的劣跡來看,榮康絕非安分守己之人。如今朝廷局勢微妙,倘若再不對他的權力加以限制,比起李穆,他更有可能為大虞的心腹之患。
這幾年里,榮康的職一直不斷地得到提拔。在李穆接走神,和朝廷決裂之后,高雍容便提拔他為鎮西將軍,荊州刺史,命他領兵去攻義。無果而歸之后,他駐軍荊州,向朝廷上了一道請罪書,等待降罪。
高胤沒有想到的是,他發給高雍容的這封推心置腹的私信,非但沒有達目的,反而令當朝太后,變得愈發疑慮,乃至惶恐不安。
最擔心的事,終于還是發生了。
如今竟連高胤,也被長安那邊給說了!非但不執行自己的命令,反而開始幫著長安開罪名。
原本倚仗的高氏,日后還能讓繼續依靠嗎?
當信任開始產生裂痕,偏執和疑慮,便如同一條吐著毒信的蛇,盤在暗的角落,用盲目和自大的毒浸染人心,直到徹底地蒙蔽人的雙眼。
放眼天下,還能夠借力自保的,除了那個正在被長安詆毀離間的榮康,再也沒有第二人了。
在高雍容的眼里,榮康本是個一心仰慕士族,想要獲得士族認可的莽夫。
李穆雖然出低微,但好歹也是庶族。
而這個榮康,連庶族也不是,本就是一個來自化外的蠻人。
這樣一個人,竟也敢覬覦自己的堂妹神,甚至不止一次,在面前表出他日若是扳倒李穆,希太后能賜婚他和神的意思。
高雍容從心底里鄙視,但當面卻從未明確拒絕過他的癡心妄想。
需要這個蠻人對自己言聽計從。而榮康這幾年,對一直俯首帖耳,除了上過那個后來扎心的所謂“祥瑞”和沒能打下義之外,其余表現,令高雍容很是滿意。
而如今,長安之所以要借高胤之口提醒自己當心榮康,自然是有用心。十有八九,不過離間罷了。
這一夜,高雍容在兒子的寢宮里,注視著他那張沉睡的面容,被自己母子即將就要淪為孤家寡人的恐懼折磨著,徹夜難眠。
天亮之后,不再猶豫,下了兩道懿旨。
第一道是下給高胤的。命他繼續駐軍原地,嚴監視著長安的向,封死李穆的南下之道。沒有朝廷的命令,不許擅自回兵。
第二道,便是加封榮康為郡公,兼江州刺史,命他發軍駐到江州,隨時聽從朝廷的調遣,以拱衛下游,應對可能發生的任何針對建康的攻擊。
這兩道懿旨,再次在朝廷引發了軒然大波。
馮衛一開始極力反對。
太后看似沒有聽從劉惠他們的主張,公然宣布李穆是為逆臣,給日后轉寰留了余地,但如此安排,尤其是引榮康江州,在馮衛看來,如同將建康門戶大開,很是危險。
建康只駐有萬余宿衛軍。向有建康門戶之稱的廣陵,軍隊主力也已被調去防范李穆,如今只剩部分守軍。
從江州到建康,雖不算近,但在沒有足夠廣陵軍鎮守門戶的前提之下,將榮康引江州,無異于是將建康置于他的保護之下。
萬一榮康不可信,建康岌岌可危。
但這一回,高雍容的態度卻十分堅決,命榮康即刻到江州就任。
榮康的反應,也令高雍容很是滿意。
他在收到朝廷委任之后,恩戴德,不但八百里加急上了一封恩書,為表達對朝廷的忠心,還提出要將自己的長子送到建康為質。
高雍容不但就此徹底打消了疑慮,就連馮衛,在知悉榮康的這個決定之后,態度也終于有所緩和,不再像先前那樣堅決反對了。
畢竟,在廣陵軍不能及時返回的況之下,倘若榮康真的忠于朝廷,讓他駐兵江州,對建康來說,如同多上了一重保障,自然是件好事。
……
這一年的深秋,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冥漠之中,人人各行其道,走上了已擇的那條道路。
李穆和神再一次地辭別,踏上了他的北伐之路,為自己年時便曾立下的雄心壯志蹈鋒前行。慕容替厲兵秣馬,拉攏盟友,會師雁門,發誓要手刃仇敵,雪盡前恥。高胤枉有一氣,卻如索在,寸步難行,只能駐軍原地,徒勞地向朝廷再次發去奏報,盼能說當政之人,容許自己返回他該在的位置。而榮康,則帶領著他的軍隊,一路沒有阻攔,直奔江州。
不管北方如今又如何風云再起,至在南朝,看起來,一切仿佛都在高雍容的掌控之中。
正當朝廷上下,翹首等待著榮康履行諾言,將長子送到建康為質之時,況變得不對勁了。
據消息,榮康的軍隊在抵達江州之后,竟然沒有按照調令指示的那樣就地駐軍,而是沿著大江,朝著下游繼續東進。
高雍容起先并不相信,直到數日之后,陸續收到了沿途幾個太守發來的急報,這才意識到了問題。
消息稱,榮康以護送長子京做人質為借口,統領大軍繼續東進,勢不可擋。以各郡那點可憐的地方軍事力量,本無法制止。他們能做的,也就是第一時間上報朝廷,希朝廷出面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