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百味小說 軍事歷史 大明風流 第1336章 未來已來(續)

《大明風流》 第1336章 未來已來(續)

機構變革之初,朝廷上下出現了不小的混。職權不明,對機構變的抵緒也不小,在最初的三個月裏,朝廷上下頗有些怨言,也出現了不小的抱怨和冷嘲熱諷得聲音。

但張延齡和王守仁等人都是幹實事的人,大都督府和丞相府的聯席會議幾乎每天都召開。各衙門流坐堂,解決各種出現的問題,疏通各種不通之,明晰權限,製定流程。

張延齡每天都從早到晚忙的不可開,幾乎每日都是批星出門,戴月而歸,真正做到了宵旰食。王守仁便更不用說了,他發出來的熱超出了張延齡的想象。本就抱著報效大明的壯誌的他,一旦有了發揮的餘地,便發出極大的能量。許多次衙門值夜的員都發現,丞相公房的燈火通宵達旦,直到天明。

這一切都鼓舞了朝廷其他員們。當大都督和丞相都以如此的姿態做事的時候,看著他們一天天消瘦的麵龐,一些抱怨的話自然也說不出口。

而且,隨著難題的一件件解決,權限明晰,流程練之後,朝廷上下員也漸漸的適應了新的變化。各衙門各自的辦事流程逐漸明晰化,事也變得順利起來。

皇上朱臺浤也做出了表率,他不在宮中厲行節儉,每日清晨起床,早朝之後讀書。積極參與兩府聯席會議,幫著出謀劃策。他並不麵,隻坐在隔壁屋子裏提筆記錄整理流程和問題,之後提出一些他的想法供眾人參考。

總之,雖然朱臺浤年紀輕,有的想法是很稚的。但是他的態度卻是積極端正的,也提出了不好的解決之道。

朝廷政務,千頭萬緒。特別是這種變革之後的瑣碎事務,更是多如牛。張延齡累的夠嗆,這其實並不是他喜歡的生活,這可比領軍打仗還要勞累心。

疲憊回家的時候,在妻妾們替他酸痛的腰背的時候,張延齡總是歎一句:“自作孽不可活。”來表達自己的無奈。

但辛苦歸辛苦,隨著朝廷事務的暢通,各項流程的順暢,各種謬誤之的糾正,一切開始運轉如意的時候,張延齡還是心大暢。

錦繡元年五月,張延齡以大都督府大都督的名義提出了軍改方案。

針對大明各兵種兵員龐大,造軍費龐大,負擔嚴重的冗兵問題,提出了大裁軍五十萬的目標。全麵整頓軍中冗兵,空餉,兵員戰鬥素質不高的問題。

大明兵馬軍隊數量在正德朝曾達到一百五十萬的數量,九邊重鎮便有九十餘萬邊軍兵馬。龐大的軍隊卻並不意味著戰鬥力的提升,反而每年財稅半數以上用來養兵。

這不但大量消耗錢糧,導致財政虧空。而即便拿出大量財政,也隻是用來養兵。裝備的提升止步不前。比如火在大明軍中無法普及,除了之前火的威力不足之外,另一個主要的原因便是沒銀子。

兵員的素質也有待提高,大量流民被招募軍,隻是為了讓他們不會四。養兵變了養流民,打起仗來派不上用場。軍隊的數量和戰鬥力完全不正比,然後又不得不擴充更多的兵馬,用人力去彌補戰力,造循環。

張延齡當然要解決這個問題。裁軍五十萬,便是簡那些不合格的兵馬,騰出財政空間來提升兵士的待遇和兵員素質。更新大明軍隊的作戰裝備。同時,借裁軍為由,清查吃空餉的地方領軍將領,挖出一批軍中碩鼠來。

張延齡和張侖算過一筆賬,是裁軍五十萬,每年便可騰出軍費近四百萬兩。這筆銀子將極大的提升軍隊裝備和兵士待遇。

大明京營、邊軍、水軍以及地方駐軍待遇之前是完全不同的。以前京營兵馬待遇最高,經常作戰的邊軍反而,地方上的兵馬更是待遇極差。造軍隊之間的歧視和不滿,導致積極和戰鬥意誌低下的問題,這一次全部抹平,一視同仁。

將兵士待遇提高,是為了讓士兵們能夠安心在軍中。一人當兵,便可養活家中妻兒,作為一種可以給家人帶來收的職業,而非如以前那般隻是為了有口飯吃,隻是為了活命而參軍。

除了裁軍五十萬節省下來的軍費之外,隨著海貿的開展,朝廷的財稅收將會逐年攀高,屆時會有更多的軍費可用於軍隊的建設。

至於裁軍下來的五十萬人的安置問題,自然是需要解決的。解決辦法其實很簡單,大明各地因為海貿而興起的造船手工蠶桑貿易等工商業已經蓬而起。這五十萬人中的絕大部分可以在興起的行業之中被消化。

大都督府和市舶司會同地方手工作坊主,各船廠,商貿工坊以及桑山茶場進行接洽,以消化這部分勞力。而南洋各地大明富戶前往購置莊園的勢頭正在蓬,大麵積的田畝的耕作也需要大量的人力。除了南洋諸國本地土著之外,也需要大批大明之人前往進行保衛和管理工作。這恰是裁撤的兵士們能夠勝任的。

總之,這五十萬人看起來數目大,放在偌大大明疆土之中,以及南洋諸國之中,其實本不算什麽。

張延齡之所以率先做出軍隊改革的舉措,一方麵是因為軍隊改革勢在必行。軍隊事一切的保證,張延齡要保證大明軍隊的戰鬥力和紀律,要統籌軍隊的未來。再不是靠人數來堆戰鬥力的時代了。

另一方麵,張延齡也是要做給天下人看。自己雖是兵馬大都督,但第一刀是砍向自己統率的兵馬的。這樣他人便無話可說。同時也為其他人做個表率。

六月,張延齡向王守仁建議進行取士變革。改變單一取士為的標準,配合大明的現狀,要對大明各種人才進行提拔和培養。要認可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的才能。要給他們合適的地位以及傳承鑽研的土壤。

張延齡提出的口號是‘行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又提出‘專行專管,外行不領導行’的口號。目的是讓員專業化,避免外行的指手畫腳。提拔一批能工巧匠進專司專衙為

王守仁七月裏拿出了方案,科舉科目之中除了文武科之外,還設立了匠科,數科,雜科等。籌辦大明魯班學堂,學習冶煉建造木工燒窯種植等各種技

此舉開天下之先河,一時轟

張延齡深知,要想早日讓大明發生自己所希的變化,靠著跟上大航海時代積累大量的生產資料,讓其從量變引發質變是絕對有可能的。但這個轉化的過程不知何事才能發生,要想盡快的實現快人一步的生產力上的質變,自己必須要加上催化劑。

華夏文明的在人文上麵是冠絕天下的,但是張延齡需要的是未來工業革命發的種子,需要培養的是廣泛意義上的人才。所以,此刻必須要尊重和培養這方麵的人才,能工巧匠,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們未來很可能便會出現如瓦特那樣的人。所以逐漸提升除士人之外的其他人的地位,認可他們的貢獻和就,給予他們上升的通道是必要的。這會讓更多人改變隻讀書的想法,最終形全麵開花的結果。

一年時間很快過去,大明朝在過去一年之中以一種生機的態勢發展。這一年雖然忙碌而混,但很明顯,整個大明朝廷和大明社會已經呈現出向上的趨勢,人心穩定,對前途的信心也迅速恢複。過去十年間造的瘡痍正在迅速的愈合。

錦繡二年大年初一,重修之後的正門城樓和永定城城樓恢複開放。朱臺浤率領張延齡王守仁等人親自前往剪彩慶賀。修葺一新的兩座城樓金碧輝煌,比之在被毀前更加的宏偉。重新鋪整的被大火燒毀的道上鋪設了平整的石磚。一年多前發生在這裏的一切仿佛都沒有發生過一般。

倒是皇宮中被燒毀的延禧宮和文華殿沒有修複,隻是做了一些清理。有人建議重修兩座殿宇,朱臺浤拒絕了。他說大明現在需要把銀子花在其他地方,而不是宮中。宮中殿宇數十座,本無需修葺。朱臺浤命人將那兩片斷垣殘壁清理幹淨,種上花樹,了宮中的兩殿宇間的花園。

有一組數據來證明錦繡元年大明發生的變化。

大明錦繡元年財政稅收四千七百萬兩,比之之前三千餘萬兩的財稅多了近千萬兩。其中市舶司海外貿易稅淨收三百八十萬兩,與之相關的商行船行工坊貿易稅極為可觀。

大明裁軍五十萬,京營邊軍采購鳥銃火一萬支,虎嘯炮兩百門,組建了十支火營,戰鬥力進一步增強。

大明商賈戶增加五萬戶,作坊工坊增加三十萬人,新建船廠八座,造船從業者近四萬人。年造大小船隻能力七百餘艘。

海外莊園增加數量七十六座,田畝近百萬之巨。前往南洋諸國的僑民二十九萬。

種種跡象表明,大明朝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錦繡元年開始的這一切,為了大明朝後續數十年快速發展的開端。

後世史書稱之為:錦繡中興元年。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