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0);
李承乾這一次算是得了李世民的鼓勵。
實際上,歷朝歷代的太子,智商都不會太低。
哪怕李承乾也絕不是例外。
只不過絕大多數的太子,不敢輕易表自己的想法,害怕想法太多,而引發宮中的懷疑而已。
而上了李世民這樣的皇帝,就更麻煩了。
因為李世民文武雙全,本就有著尋常人所沒有的才華!
一個這樣的天子,眼高於頂,而像李承乾這樣的太子,但凡提出任何一點自己的想法,只會讓李世民覺得可笑。
用後世的話來說,大抵就是,你這都沒有長齊的傢伙…… (請記住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現在難得有了機會,李承乾先和陳正泰眉弄眼。
陳正泰卻一副榮辱不驚的模樣,目不斜視。
李承乾討了個沒趣,便只好咳嗽一聲,對李世民道:「我大唐對天下,未歸服王化者,歷來採取羈縻之策,而今西域和大食、波斯諸國紛紛來朝,若只是進行朝貢,今日畏我大唐,便送來了貢品,到了明日卻又怠慢,這不是長久之道。因而兒臣以為,想要長久,便需羈縻。」
李世民頷首點頭道:「如何羈縻呢?」
「其一便是互市。」李承乾道:「互通有無,便讓彼此都有了好,大家各取所需,聯繫也就了。這一點,陳家在百濟國就有過先例。因為互市和通商,我大唐的商賈湧百濟,與百濟互通有無,這不但令我大唐的子民獲益匪淺,而那百濟國的唐商日益增多,他們組建商會,如今,也為我所用。」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又道:「兒臣細細看過百濟國的商會,現如今,百濟的唐商,商會者有三百九十餘人!表面上,不過區區數百人,可是他們深百濟各州縣,不但源源不斷的從百濟牟利,可影響……也不只是百濟的朝廷,而是各州縣的長,甚至是其各鄉的世族,都或多或有所聯絡。」
「父皇,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百濟上至其朝廷,下至他們的百姓,都因為這些通商的商賈,與我大唐不可分,甚至兒臣聽聞,朝廷所委派的監察使,在百濟說話的份量,未必能有商會的會長有用。因為秉承天子的意志,也未必能抵得上人的貪慾。」
李世民似笑非笑,其實……當初他是在仁川停留過的,大致對於百濟國的現狀有不的了解。
只是他沒想到,李承乾居然也關心過百濟國!
李承乾說的話雖然有些誇張,可是和事實的出並不大。
從前的時候,百濟不是沒有向中原王朝稱臣,可實際上,這種所謂的朝貢,意義並不大!
百濟的朝貢,不過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方上的遣唐使一年來一遭,便各自回家過自己的日子了。
而現如今,卻是不一樣了,大唐甚至可以通過商會,直接影響到百濟國中一個縣一個鄉的問題,唐商的湧,也在百濟那兒出現了圍繞著這一個個唐商所組的利益群,一個商賈,往往都有合作的對象,在本地,有一定的人脈。甚至……孵化出了一個圍繞著唐商牟利的群。
就單以一個販賣大唐棉布的唐商為例,唐商將棉布運送到了百濟國,他便會在百濟國尋找合作的夥伴,每一個州,每一個縣,都有本地的世族和商人從他手裡拿貨,不商鋪,也依靠著這個唐商的棉布為生,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個唐商,決定了數百人的生計。
而三百多個唐商的力量和他們的關係網,集合在了一起,就了百濟的商會,這種力量集合起來是極為驚人的,以至於商會的會長,可以直接和百濟國宰相和尚書級別的人直接洽商,直接決定某些政策的走向。
如此一來,整個百濟國,其實已經和大唐不可分了,就算沒有水師,沒有監察使,倘若百濟王希切斷與大唐之間的聯絡。只怕這百濟國部,就要自己鬧出事來!
這可是所謂的百萬漕工食所系,大家都要吃飯的問題啊。
於是李世民點頭道:「互市……通商……這雖不是什麼真知灼見,卻也是勢在必行的。」
「除此之外。」李承乾繼續道:「便是修路了,將鐵路修至大食去,沿途需經西域諸國以及波斯,這路一通,便是為了更好的互市!就算將來出了什麼子,大唐也可通過鐵路,及時的反應。因而,各國來使,等他們到了高昌,便需讓他們驗這鐵路了,一路讓他們坐鐵路前來,讓他們知曉了這鐵路的好,再來洽商這鐵路如何修,誰出錢,誰出地,如此一來,商貿的往來,方可切。我大唐對其的影響,方可增大。」(5,0);
「這大食偏遠,若是商隊來一趟大唐,至需要數月的時間,可若是修通鐵路,大量的貨,也不過是半月時間,便可過境,這是以往無法想像的。」
李世民笑了笑道:「朕讓陳家修通長安至的鐵路,這工程卻還遲遲沒有太大的進展呢,倒是修路去西域,你們兩個小子很熱心啊。」
陳正泰就咳嗽一聲道:「陛下,和長安的鐵路,涉及到的是錢的問題,陛下不將錢拿出來,兒臣修什麼?」
李世民就立馬擺擺手道:「不說這些,不說這些。」
陳正泰心裡忍不住吐槽,他一直懷疑李世民是想要白嫖修鐵路的錢,反正他是打定主意了,錢不下來,工程隊是不開工的。
李承乾此時又道:「路修了過去,商賈也跟了去,那麼其他的,便好辦了。兒臣以為,與其堅持無用的朝貢,倒不如得到實利。」
李世民想了想道:「你說的不錯,看來太子還是很清醒的。朝廷教導天下人,要讓他們知禮法。可朝廷自己卻需有清醒的認識,若是一切都只務虛,就遲早要釀生大變啊!」
李承乾得了誇獎,出了一個大大的笑容,而後道:「還有一件事,兒臣以為……也勢在必行。」
李世民看了李承乾一眼:「何事?」
李承乾便道:「大唐與各國,尤其是西域各國,語言不通,文字也各有不同,就算路修通了,若是彼此習俗不同,難免會滋生矛盾,長此以往,這不是好事。所以兒臣以為,當召一些大儒以及讀書人,只各國教授我大唐的儒法,教人學習四書五經之道。」
李世民笑了:「平日裡,你可不是這般,不是對書經一向嗤之以鼻嗎?」
李承乾則是理直氣壯地道道:「這本來就不是兒臣學的學問,這學問,是教人恪守自己本分的,兒臣要學的,該當是經世之道。」
李世民不住笑了笑,不置可否:「這些都是正泰教你的吧?」
李承乾搖搖頭:「倒也不是,只是……和正泰呆的時間久了,耳濡目染,也慢慢的曉得了一些道理。」
李世民頷首,顯得很高興,道:「你越來越像個太子的樣子了,很好。」
說罷,李世民目一轉,對陳正泰道:「各國使節抵達之後,就你來負責接待吧,不要出什麼差錯。我大唐乃是禮儀之邦,待客有道,不要小氣了。」
陳正泰乖乖點頭:「兒臣一定竭盡全力。」
該說的話說的差不多了,李世民隨即便放二人告辭出去。
等二人走了,李世民卻是坐在桌案前低著頭沉著,不說話。
張千在一旁,倒是笑道:「陛下,太子殿下越來越有樣子了。」
李世民淡淡道:「你也不看看他的父親是誰。」
張千軀一震,立即道:「陛下文武雙全,教子有方,實在教人佩服。」
李世民微微一笑:「說起來,這太子……看上去好像有些荒唐,可實際上……是心如明鏡啊,辦事也有章法,未來……若是克繼大統,只怕也是一個雄主。」
張千就立馬道:「陛下千秋萬載,定能長命百歲,這些事……」
李世民擺擺手道:「生老病死,乃是人之常,朕也怕死,可是……怕又有何用呢?歷來多天子,哪一個不是忌諱死亡,可最終,又有誰能千秋萬載?人終會是有一死的,朕為天子,可也是一個人罷了。朕不奢求這個,朕只求……江山代有人才出即可。」
李世民說著,便站了起來;「有時朕在想,朕可能已經老了,看著這些後輩,真是可畏啊,他們將來,可能做的比朕好。」
張千笑了笑,想說什麼,卻還是閉上了口。
這事兒……皇帝能說,但是別人是不可以說的。
站在你面前的是:大明王朝的守護者,萬曆皇帝的親密戰友,內閣首輔的好兒子,十六、十七世紀全球首富。控制吏部三十年的幕後黑手,宗藩制度的掘墓人,東林黨口中的嚴世藩第二,張居正高呼不可戰勝。海瑞的知己,徐渭的東家,利瑪竇的剃度人,徐光啓等六位狀元的授業恩師。大明詩壇遮羞布,七百餘種各學科書籍撰寫者,兩千七百餘項專利
大明朝正德十二年冬,徐晉穿越到江西上饒縣一名窮困潦倒的儒童身上。這一年,明朝皇帝朱厚照正在邊鎮宣府遊玩。這一年,江西寧王朱宸濠正暗中運作準備謀反。這一年,家徒四壁的徐晉尋求出路,最終選擇考科舉,從縣試、府試、院試,再到鄉試,一路過關斬將,卻一步步捲入了寧王朱宸濠造反的漩渦……
三國鼎立之後,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如果關羽被救了,會是怎樣的結局?穿越到亂世的劉封還不太習慣地趴伏在奔馳的戰馬上,星夜趕往麥城!
公元622年,大唐武德五年,唐高祖李淵在位,未來威震四方的大唐剛剛建立,風雨飄雨。薛朗,一個現代青年穿越到此時的唐朝,生存是個大問題。 從孤身一人到安居樂業,這是一個男人的勵志史。 PS:想看王霸之氣一發,古人五體投地拜服的基本可以止步,生活從來都不容易,不管在哪里,能做的只是努力。本文主生活流。再P個S:略有存稿,放心跳坑!
祖龍血脈贏武,三千兵馬起家,奪徐州,吊打劉備和呂布! 天下諸侯,盡皆震驚! “劉備、曹操、孫權,世家之患乃是天下大亂之本!” “你們沒有能力,也沒有魄力將世家門閥根除!” “讓我贏武來吧,以戰功論賞,恢復我大秦制度,才能讓天下百姓真正當家做主!” 贏武俯視江山,立下宏願。 一段可歌可泣的大秦重造之戰,正式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