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百味小說 古代言情 如意事 六百七十七 佳期至

《如意事》 六百七十七 佳期至

昭真帝趕來榮郡王府時,隻晚了一刻鍾。

“陛下,郡王殿下已經走了……”

守在堂外的郡王府管事行禮之際,啞聲稟道。

昭真帝腳下一頓,看向室方向。

很快,敬容長公主和玉風郡主也趕了過來。

榮郡王患病非是一朝一夕之事,今日待許明時和吳然察覺到異樣時,不安之下,首先想到的便是往自家傳信。

待東王等人到來之後,心中真正有了分辨,適才使人往各傳信。

宮中與各府得了消息,皆是立即趕來。

卻仍是遲了一步。

幾人來至榻邊,只見孩子的“睡”很是安寧。

愈濃,四下漸漸響起了抑的泣聲。

……

七日之後,便是榮郡王下葬之日。

有昭真帝的旨意在,各部自不敢有毫怠慢,一應喪儀規製皆無任何削減。

許明時和吳然尋來了許多兵書與集市上淘來的小玩意兒,放了男孩子的陪葬中。

送葬當日,二人也一路跟隨到陵地。

諸多後事皆已辦妥,郡王府外的吊喪之也漸漸被撤去。

許明時卻仍舊未能回神一般,為此很是消沉寡言了一段時日。

許明意看在眼中,於一日午後去尋了他說話。

知道,起初明時隨前往郡王府,對榮郡王尚且只是同憐憫——

可日漸相之下,那樣好的一個孩子,又有誰會不喜歡呢?

明時和阿章,都清楚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他們選擇了陪伴,便等同是選擇了要親自送那個孩子、他們的好友離開。

離開的人已經走了,送別的人卻仍然需要一段不短的時日來慢慢療愈。

相信——

“總有一天還會再見的。”輕聲說道。

“真的嗎?”

迎著小年的視線,許明意肯定地點頭:“真的。”

如今深信著回之說。

的經歷,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既有如此之深的心靈羈絆,想必總還會重逢的。

只是或十年,數十年,百年,改了份,改了樣貌,改了所有往昔的一切痕跡,但有朝一日,總會在某相見。

許明時便也點頭:“我相信。”

男孩子看向窗外的一叢竹林。

新發的竹葉青,竹有筍尖破土而生。

一場雨落,青筍飛快地生長著,於日之下日漸筆直舒展。

竹葉,而又漸疏。

綠到濃時,在一陣陣秋風中搖著搖著,不知何日便染上了層淡淡青黃。

一晃又至中秋之際。

這一日,昭真帝微服出宮,雖自稱是得半日清閑,然坐在東王府的外書房中,所談也無不皆是朝堂與天下各方政事。

許明意在旁靜靜聽著自家祖父和昭真帝的談話。

二人商談政事,無分大小,從來不曾避開過

這大半年的景之下,聽了許多,看了許多,也寫了許多,學了許多。

漸漸地,便也會試著發表一些自己的拙見。

未曾有一日真正閑下來過,正如遠在朵甘之地的吳恙。

他們都在往前走著,學著,磨礪著。

漸漸西墜,天邊晚霞金紅錯著,分外濃烈。

昭真帝和東王在庭院中閑步走著,過大開著的窗欞可見書房中的端坐於書案之後,手中執筆神態專注。

昭真帝眼中含著笑意,仿佛由此看到了極遠的日後景象。

緋麗霞著,似有仙人揮墨,大筆勾勒出了一幅萬裡江山圖。

“走吧,喝酒去!”東王笑著說道。

……

秋雨之後,許明意束起長發,換上了男子袍,躍上馬背,帶著明時,秦五和阿珠出了趟京城。

一路經過縣鎮小城,走走又停停,或走訪於民居街鋪間,或於田壟間同農戶詢問田收之事,又或是去當地私塾中旁聽半日。

若想做到真正心中有,不單要聽,更不得親眼去看。

這一日,雨後天霽,算上一算出門已有月余,想著再有半月便是祖父壽辰,姐弟二人便踏上了返程。

路過雲瑤書院之際,許明意去書院中見了蔡錦。

書院山長是生母摯友,很是熱地邀留住了兩日。

兩日後的清晨,回城,於午時前後回到了家中。

“姑娘,您剛走沒幾日,小七便送來了這份書信,說是自朵甘傳來的!”

許明意沐浴更罷,披著半的發剛在梳妝桌前坐下,阿葵便將一封信箋捧到了面前。

朵甘?

接過,忙拆開了來看。

出現在視線中的是極悉的字跡。

上一次收到吳恙的信,已是三個月之前的事了。

自他遠赴朵甘以來,大大小小的戰事也已有十余次,勝多輸,而此番則是拿回了此前被異族佔下的兩座城池!

此乃大捷。

之前和明時在外面時也聽到了這個消息,只是不知真假。

方才回到家中,見了祖父,同一句話便是印證此事,從祖父那裡得來了肯定的答案,不由大舒了一口氣。

此時看信時的心,便也是輕松的。

吳恙在信上說了許多,皆是好消息。

他誇讚了屢屢立功的聶家父子——當初,聶家父子尋到祖父面前,求了祖父出面舉薦,想要追隨皇太子一同前往朵甘。

除了聶家父子之外,信上還破例誇讚了天目一番。

刺探敵、把風巡邏、襲敵方將領,皆是一把好手。

許明意看得彎起角。

片刻後,笑意卻又漸漸淡去。

信上都是好消息,或是逗趣之事。

仔細想來,吳恙送回的信中,從未與提到過半字不順與艱難之,那些打了敗仗的消息也是從別聽來的。

甚至在四五月前,他還曾經歷了一場生死之險,據送回朝中的急報中可知,太子一度被圍困在了深山之中多日,援軍趕到之後於山中搜尋了七八日,也未能尋到其蹤跡。

生不見人,死不見

朝中為此慌不已。

遲遲等不來消息,已經收拾了行李打算趕往朵甘。

卻在出城三日後,被秦五叔追了回來,秦五叔是帶著消息來的——朵甘傳回軍報,太子殿下平安無事,先前之事不過只是敵的計謀而已。因是臨時定下的計,知者甚,方才傳回了有誤的消息。

聽得大喜,這才跟著秦五叔回了家。

可之後冷靜下來細想了想,對這所謂“敵”之說卻是半信半疑——當真如此嗎?還是拿來穩定軍心和朝堂,想安心的說法?

,他總是報喜不報憂。

初至朵甘時,為鼓舞士氣,他曾多番親自領兵迎敵,難道當真不曾過傷嗎?

且他份特殊,拋開真正的戰事不提,諸般刺殺手段定也沒經歷。

而他從來不與說起這些,無論是手下士兵還是他自己。

知道,戰事殘酷而現實,講求的便是一個“勝”字,唯有勝了,那些流傷亡才被世人賦予真正的意義——

好在,這次他們勝了。

雖尚且未能將異族悉數拔除,但於當下而言,能拿回城池將異族驅逐出京便足夠了。

想來歸期不會太遠了。

翌日,東王於早朝之上進言提議,此時應召太子班師回朝。

乘勝追擊也要分形勢局面,朵甘之外,那些遊族不戰之時勢力分散各,且行蹤不定,若想除盡非久戰不可,且非但費時,更是耗力。

而當下國庫實在不算充裕,於軍需糧草供應之上一直多有吃力之

總而言之,此時不宜戰。

“臣以為東王所言極是。”解首輔出列,道:“今太子殿下既已將異族驅逐出我大慶之境,大挫異族氣焰,料想至可保數年安定。當下各正是休養生息之際,日後待看勢而為也不遲。”

且拋開國力不提,太子為儲君,其安危亦關乎社稷安穩——須知如今還有太子已經戰死的謠言在各流傳著。

唯有太子平安凱旋,這些謠言方能不攻自破。

其他員也跟著出言附和。

昭真帝點了頭。

嗯,於公於私,是都該召那臭小子回來了。

很快,召太子回京的旨意便被快馬送出了京城。

但許明意覺著,怕還是要等上一段時日。

吳恙非是急功之人,於此形勢之下,自不可能做得出一意孤行抗旨之事。但他縱然要回來,必然也要等到將一應之事悉數安排妥當之後。

邊境民心,收拾戰後殘局,重建各防守,這些都需要時間。

依他的子,必是要親力親為才能放心的。

也不著急。

雖然真的很想早點見到他,但更想看到他安安心心地踏上返程。

和他,雖是世間最心意相通之人,但他們從來都不只是屬於對方,他們屬於自己,而又準允自己屬於著這方天下江河,眾生萬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