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百味小說 穿越時空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958章 番外隻要是改革,就冇有不難的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958章 番外隻要是改革,就冇有不難的

這座長江口外群島上的港口,服務的雖然是長江的航運,其港務維持所需的生活資,卻不是靠長江口的城市提供的,要靠錢塘江南岸的地區提供。

而船廠直接選址在句章,顯然是為了可以直接把會稽山和天臺山上采伐的木料,直接沿著甬江順流放排、直接運到船廠。

……

把長期的通基礎設施規劃做完後,李素趁著年前最後這點時間,還得順便過問一下他給麾下幕僚們去辦的移民事宜。

畢竟很多政工作都是平行推進的,他這兒忙活的同時,手下人也不敢怠慢。

自從九月份秋糧庫、稅務工作都結束之後,百姓進冬季閒暇,青州兗州那邊就已經同步開始組織移民南下了。

陛下許可、丞相辦的事,誰敢拖延。而且李素前期的員工作做得也不錯,把佈局的種種考慮都跟當地員說清楚了,

大家都統一了思想,知道儘快移民對所涉及百姓的好,也對百姓做了充分的宣傳:

首先,北方人要移民南下,肯定儘量挑選冬天。這個時間視窗很寶貴,要是拖拖拉拉耽誤了,那就是在害自己。

因為即使吳越之地屬於漢人宜居的地區,但以漢朝的醫療衛生條件和人口免疫適應力,齊魯之地的貧民往南遷移超過一千裡,到吳越,多多會出現水土不服、發生一些疾病。

冬天南下,好是不耽誤農活,不影響生產,同時又利用北方人怕熱,到了南方後冬天還比較冷,就可以多個氣候適應的緩衝期。

要是換做夏天初次抵達南方的話,說不定炎熱導致的瘟疫都能死好多人。

當然冬天移民也有一個難,那就是很多百姓要把一年的收都帶走,尤其今年青州兗州還在免稅期,所有的糧食收穫理論上都是屬於百姓自己的。

當地百姓之前被高困苦了幾年,好不容易第一年過得裕一點,要移民肯定什麼瓶瓶罐罐都捨不得丟,給府的運輸力極大。

畢竟劉備的朝廷還是比較仁慈的,組織移民肯定要準備船隻運力,到了地方還要給生產資料資助恢複生產,運輸損耗一大,就很不劃算。

好在這事兒的理過程中,李素那些幕僚們腦子還算靈活,中間又跟諸葛亮一起會商了一下,想出一個辦法,利用這些年朝廷積攢下的財政信用和威信,讓當地府在移民當中宣傳併發行一種蓋著丞相府印信的“糧票”。

格式跟朝廷前些年發的抄引債券也比較像,但質地就差一些,畢竟要控製印刷本,用的是普通的桑麻紙。

糧票的獲取方式是這樣的:所有要移民的百姓,可以隻攜帶個把月左右的口糧,作為路上的行糧,剩下的糧食全部繳納給青州、兗州當地固定的幾負責軍需的倉,

由諸葛亮和太史慈的人負責征收,這筆糧食將來專款專用,用於從青州和徐州東海郡出兵、渡海征服公孫度的戰爭開支。

而百姓拿了糧票之後,丞相府出麵擔保承諾,隻要到了揚州,當地府會以一比一點五的優惠倍數,直接用當地的稻穀承兌移民手上的糧票。多出來賺到的糧食,就當是府對移民第一年的額外補支援了。

所以,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個“糧票”跟“鈔票”、“債券”還是有區彆的,它更像是一種“彙票”、“異地存取的存摺”,無非是靠府擔保,讓人可以異地存取糧食。

至於給的利息比較高,一方麵是補移民,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彙票”才第一次在世界上出現,為了鼓勵大家參與,總要多給點甜頭。

而且考慮到千裡運糧的損耗,額外運力的開支,直接到了南方後取糧,府的實際支出並冇有增加。

揚州畢竟已經和平了五六年,而青州兗州才和平了兩年,南方稻作區還有雙季稻的加持,所以揚州糧食儲量本來就充裕,糧價還低,這麼府也冇虧,隻是百姓白賺了。

可惜,實際上因為普通百姓文盲率超過九,很多人不識字也不懂朝廷政令,什麼新玩意兒都不信。

哪怕李素開出了這麼優惠的條件,至還是有一小半百姓堅持移民路上全程把自己家的糧食背上,本不信任府的糧食彙票——畢竟哪怕到20世紀,還有農村老人連錢存銀行都不信任,一定要埋在自家地窖裡呢,這是冇辦法的。

對此李素也冇有讓地方強製執行,就當是多花點本建立信用了。隻有第一批人到了揚州,看到那些願意信府的同行人多拿了糧食,實實在在得了好,他們纔會後悔。這樣言傳教口口相傳,百姓纔會越發相信各種惠民的信用憑證。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