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熱播了12年的《甄嬛傳》,至今為止依然熱度不減,還有一部姊妹篇《如懿傳》,可是這兩部作品的口碑卻是天壤之別。
這兩部劇都是改編自流瀲紫的小說,同是講述后宮爭斗,可甄嬛拿的是大女主爽文劇本,如懿拿的是大冤種劇本。難道觀眾們只是討厭如懿的窩囊嗎?
有人說,這世上的愛情悲劇只有兩種,一種是有情人未能成眷屬,一種是有情人終成怨偶。
甄嬛前期備受寵愛,卻在即將封妃之時誤穿了純元皇后的故衣,被禁足碎玉軒,失去了皇上的寵愛,同時發現自己有了身孕。而此時甄嬛得知父親被罷免官職關進了大牢,就在和皇上求情時,她發現皇上寫給純元皇后的信,上面四個大字「宛宛類卿」。她終于明白,這麼多年的情愛都是因為皇上把她當做了替身,她何曾得到過皇上的真心,自己卻輸得徹頭徹尾。
甄嬛愛到最后才發現自己只是一個替代品,那種多年情誼錯付的怨恨和絕望,足以讓人一瞬就瀕臨崩潰。可是隨之而來的卻是平靜,那個傷口一直都在,只是漸漸就不再痛了。
但是縱觀甄嬛的一生,她都是理智的,明白君王的真心不可得,知道自己哪個階段該要什麼,該舍棄什麼。這部劇的主線是女主甄嬛在后宮的「成長歷程」,這種成長并非心智上的成長,她從選秀開始就表現出了相當的智慧和果敢,而是一個從少女到成熟女性心態上的變化。
蘭因絮果,就是兩個人曾經深愛過,可是最終未能得到善終,從年少情深走到相看兩厭。
正如太后所說,恩寵、權勢、后位如懿都沒放在眼里,唯將情分盡到底。可是如懿的一心一意換來的是什麼,是弘歷的無情無義。
乾隆弘歷與如懿年少時便相知,那時如懿還叫青櫻。「如懿」是後來她入宮找太后賜的名字。青梅竹馬,如懿只求「情深義重,兩心相許」,所以安安心心的做著嫻妃。後來富察皇后去世,如懿做了繼后。
她本以為可和自己的少年郎永遠在一起,前期的她如同一個「戀愛腦」,滿心滿眼都是她的弘歷,可以她漸漸發現弘歷已從當初的少年郎成長為成熟帝王,他的多疑善變以及帝王自私不斷顯露,兩人間的情意信任漸漸破滅…「眼前人已非彼時人,兩兩相望,唯余失望」,花開花落自有時,如懿好好的養著那盆綠梅,可惜最終沒等到再開花……
《甄嬛傳》里,甄嬛是一個自強而耀眼的女人,她永遠充滿魅力和生命力,她的眼波是流動的,她的情感是富于變化的,她的經歷曲折,每次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又能靠著不同的計謀和幫手突破困境反敗為勝,這個過程中觀眾的心隨她而喜隨她而悲,隨著她經歷了一個美麗女人的一生,這樣的故事,怎麼能不讓人沉迷?
而《如懿傳》中,如懿卻是一個黯淡消沉的女人,作者可能是厭倦了傳統的宮斗戲碼,想要寫出一位真正從一而終,善良而堅定的皇后,可惜在觀眾眼中卻變成了一個站著挨打,莫名其妙的圣母白蓮花。
她的感情固定而執拗,她的眼神如同古井無波,她只有篤定的堅持,地位很高,但卻屢屢被害,可每次被害的反應都只是一樣的驚訝委屈,一樣的毫無抵抗之力,等著別人來救。
而觀眾從一開始的同情和為她打抱不平,到怒其不爭到麻木,直到結尾,看著她和開頭幾乎沒有差別和皇帝輕聲細語的淡定臉色,簡直恍惚不知道自己看了個啥。
這樣的故事自然也就無法得到觀眾的喜愛,甚至于觀眾都難以理解女主的行事邏輯。更何況,其實對于觀眾來說,相比較圣潔完美的女神,人們從來是會更喜歡那個有血有肉,有長處也有弱點的活生生的女孩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