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百味小說 穿越時空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1010章 番外航海保險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1010章 番外航海保險

最後折算下來,兩年近五十億的巡幸開支,第一年的騎馬走陸路就花了將近四十億。第二年的海路坐船才花了十幾億。

兩者本差距達到三倍,而且海路預期要走的裡程甚至比陸路還遠一點。

至於劉備乘坐的旗艦,也堪稱是這個時代造船科技的巔峰之作了。比十年前李素去扶桑坐的旗艦又升級了一大截。

畢竟十年前大漢全國的鋼年產量才五千多噸(北宋巔峰期三千五百噸)。

十年過去了,還是和平建設的高速發展期,如今關東地區工業水平也長得跟關西一樣發達了,而關東地形是大平原、人口更為眾多,所以大漢十年來鋼鐵產能翻了一倍都不止。

去年最新的鹽鐵統計數據,是年產鋼接近一萬三千噸。

而十年前,李素坐的船,已經可以跟曆史上17世紀的一流西班牙大帆船、或者說三層甲板蓋倫帆船差不多噸位了,大約是一千五百噸。

十年後的今天,劉備的旗艦已經突破兩千噸,基本上跟18世紀、米國立國之初的“憲法號護衛艦”差不多級彆了。也就是拿破崙戰爭時代前、最好的三桅風帆護衛艦級彆。

曆史上,西方海船的造船思路,從17世紀的“蓋倫帆船巔峰期”向18世紀的“高速飛剪船、護衛艦”過渡,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把高大的船艉樓給裁撤了,搞全通式平甲板,造型也更為流線型,船風阻和流阻力都更小。

在民用領域,飛剪船就在18世紀出現了,軍用領域則是護衛艦、戰列艦。這些船都不用考慮接舷戰的問題,包括民船也放棄防海盜近戰的抵抗力了,全力堆適航,戰鬥全部靠大炮。

如今才218年,大炮還遠遠冇出現,海戰也不可能在搏距離外就結束戰鬥,所以這種全通平甲板用來當戰船肯定是不適合的。

但皇帝的座艦又不用直接參與戰鬥,造這樣就冇問題了,反正旁邊一大堆護航。

同理,這種設計思路也適用於遠洋探險船。比如李素準備拿來發現洲澳洲的,那些地方的土人本不需要打海戰,為了近戰強勢而放棄的適航,可以全部撿回來。

另外,風帆時代的船隻,在順風順水的況下,肯定是小一點的航速更快,因為風力與本質量的驅比更高。好比風帆護衛艦肯定比風帆戰列艦開得快。

所以劉備現在這支艦隊,本來皇帝旗艦因為最重,理論上應該是開得最慢的。但唯獨這些大船做了適航優化,而護航艦依然保留高大艉樓、兼顧近戰,這就抵消了原本的航速差異影響。

差不多整支艦隊都可以保持穩定側後風速下8節左右的航速。順風而且風力夠大時,瞬間能到12~15節航速,在帆船時代已經是很誇張了。

外表包金屬加強的技,十年前就有,現在也沿用,還有所改善。

主要是經過這十年的索,諸葛家的造船廠在實踐中發現了一個道理:用金屬包裹的鐵甲船,在海裡時間久了特彆容易生鏽,哪怕刷桐油以及用彆的手段上膠刷漆也冇用。

尤其是當金屬包裹層質地不純、各部分分有所差異時,含相對惰金屬雜質較多的位置,腐爛鏽蝕起來特彆快。

諸葛亮一開始都不知道這是什麼原理,他也冇覺得這問題可以請教李師,因為諸葛亮都已經對“丞相在理工科方麵已經冇什麼可以教他的了”這一事實習慣多年。

後來還是他自己搞實驗對比、撞得頭破流都解決不了,一次偶然機會跟李素提起,李素才憑藉著他超前的理化學常識,好歹看穿了這個現象的本質——

這種鏽蝕問題,不就是相當於因為船包鐵不純,所以不同部分之間加上作為電解質的海水、共同形了一個“原電池”,導致自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間,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嗎?

還彆說,這種事故,在各國海軍嘗試軍艦包銅包鐵的早期,還都遇到過,曆史上英國人就是在米國獨立戰爭期間,發現他們的包金屬新軍艦特彆容易鏽,耐久度很差。

不過搞一個包了金屬的可拆卸舵麵、用那些被犧牲的金屬部分來充當電解池的負極,爛完後換一塊,做到模塊化可拆卸可替代,本也就降下來了,無非是每年損耗一些金屬耗材配件。

升級之後,大漢造船工業自然彌補了“鐵甲船無法造得更大、並同時兼顧鐵甲耐用”這一短板,纔有了更先進的戰艦。

另外,在這十年中,隨著當初高倍遠鏡越來越先進、戰艦桅樓也越來越高大,金屬芯桅桿和金屬龍骨也越來越,桅頂觀測條件也得到了優化。

為瞭解決桅頂風太大的問題,皇帝座艦不好再用百葉窗來觀測,最後是用上了近年來逐步的玻璃燒製技

冇看錯,就是很多穿越者穿越之初就拿出來的玻璃,李素都來到這個時代三十年了,才到——不過這麼說也不確切,因為非明玻璃,也就是琉璃,大漢一直都是會燒製的。

所以玻璃隻能說是改良,不能說是發明,而且其中的推手依然是諸葛家。諸葛亮早年都鑽研了那麼久的預熱吹氧鍊鋼和耐火磚窯高溫燒瓷,再拓展到燒玻璃也不奇怪。

而且這東西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217年的玻璃依然不是很純淨,還是略微帶點雜質渾濁的。而且要燒出平板的玻璃,麵積也冇法太大,隻有數寸見方,再大良品率就驟降了。

所以用來造造遠鏡鏡片,是已經冇問題了,可以取代天然水晶。而要造大麵積的平板窗戶或者鏡子,還是很有難度的。隻能造直徑不到一尺的鏡麵,用於軍艦上的瞭塔觀測窗,尺寸也比後世民航飛機上的圓形舷窗還小,看起來視野一點都不爽。

任何東西都是慢慢來的嘛。

不過,這些東西雖然無法讓李素驚訝,卻也已經足夠讓劉備賞玩得樂不思雒了。他對自己那條充滿了“科技”的兩千噸級旗艦,已經非常滿意了,從番禺到林邑,一路上十幾天都冇覺得無聊,是上上下下參觀就參了很多天。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