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百味小說 古代言情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嗎 第66章 三更四更(8w營養液加更)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嗎》 第66章 三更四更(8w營養液加更)

 看到常泰破功對他咬牙切齒,康熙才開心。

 同在京中,康熙還每隔幾日就和常泰寫信,說些七八糟不著邊際的話,把常泰當了筆友。

 常泰只能一邊為父親侍疾,一邊絞盡腦給康熙回信。

 說多錯多,常泰遵循他阿瑪和太子外甥的話,本打算走沉默寡言路線,免得被康熙抓到錯

 可康熙是個話癆,他不給常泰機會,得常泰說話。

 胤礽每每看到康熙在信中“調戲”常泰,就不由為舅舅嘆氣。

 可憐的舅舅,被阿瑪當做知心好友,真是太為難你了。

 希舅舅在遠征噶爾丹的時候能立下大功,之后就駐守邊疆別進京了吧,這樣就不會阿瑪欺負。

 于是可憐的常泰舅舅又被康熙使喚了。

 他找到趙良棟,和趙良棟喝了一回酒。

 趙良棟把自己關在屋里悶了許久,出來時就寫折子自己請罪,說雖然是沒等到救援才放棄建昌出走,但畢竟丟失了建昌,所以請求皇上責罰。

 丟失建昌本不是什麼大事。

 打仗過程中,城池你爭我奪,今日淪陷明日搶回來很正常。何況趙良棟確實是因為救援的朱客等將領吃了敗仗之后,不敢再前進,沒有去救援才寡不敵眾。

 但趙良棟只是一個漢將,這次立的功勞太大,滿洲將領們都不喜歡他。

 所以丟失建昌的罪魁禍首們怕被懲罰,其他滿洲將領又排趙良棟,趙良棟明明沒犯什麼錯誤,之后更是立了最大的功勞,他們卻要串通起來,定趙良棟死罪了。

 哪知道趙良棟主承擔了丟失建昌的罪責,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他們還沒來得及串聯好,康熙的理奏折就飛速下發了。

 打仗時吃敗仗是常態,沒有只勝不敗的將軍。趙良棟最終收復了建昌,平定了三藩,只有功勞沒有罪責。

 不過趙良棟再三請罪,康熙無奈功過并

 趙良棟被封為世襲罔替的一等伯爵,但暫時解除所有實職,重授鑾儀使,又加八旗學武學教授一職。

 鑾儀衛即沿襲明代錦衛,鑾儀使相當于錦衛副指揮使,是皇帝的心腹重臣。

 常泰已經提前和趙良棟通過氣,讓趙良棟知道這個職位的重要,趙良棟欣然接

 趙良棟和康熙私下通氣之后,將此事揭過。康熙看著一桌子彈劾趙良棟死罪的折子冷笑不已。

 趙良棟戰略撤退就要被斬,你們這群在三藩之中吃過無數敗仗,并在已經可以勝利的時候徘徊不前的將領,豈不是該被千刀萬剮。

 康熙想著胤礽所說的“大清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這個詞的含義。

 關的滿人當自己還是后金,想著的只有滿人那一畝三分地的利益;

 明朝的降將們總記得自己還是外人,比起立功更想避禍;

 只有大清人的思想才會不那麼復雜,只為了大清做事。

 趙良棟和那些在大清關后才記事的勛貴年輕子弟一樣,他們才是大清的中流砥柱。朕必須盡快把他們培養起來。

 于是八旗學很快開始招生。康熙改革了八旗選拔制度,不再用推舉制,而是通過學考核。

 八旗學在胤礽惡趣味的建議下,取名為“北京大學”。

 納蘭德、鄂倫岱等后世著名的滿人大臣為北京大學第一批學子。

 雖然不是八旗子弟,但被康熙寵頗深的大嗓門人包曹寅,自然也包袱款款前去進修。

 赫舍里家也第一批把子嗣送了進去。比如胤礽另一個小舅舅常海,就被常泰親自送進了大學中。

 可憐的八旗子弟,進學校后學的第一件事就是怎麼照顧自己。

 行軍打仗的時候不可能有伺候的人,所以他們要學會搭帳篷、生火做飯、洗服疊被子……等一系列野外生活技能。

 因此學后他們就迎來軍訓。軍訓現在校場舉行。待他們習慣之后,就被拉到野外集訓拉練。

 平定三藩之中,以吳三桂之死為節點,前后兩段軍事行最大功勞者,安親王岳樂和一等伯爵趙良棟親自出任武學教授,揮舞著鞭子讓這群年輕的八旗子弟意識到打仗的殘酷

 常泰不放心常海,圍觀了一次之后,和噶布喇商量了一番,也向康熙請旨進了學校。

 索額圖見常泰居然主進大學學習,也跑去轉悠了一圈。

 出來之后,他問弟弟們:“ 你們這麼廢,要不要再去學學?”

 弟弟們搖頭如撥浪鼓,紛紛打點行李跑去噶布喇府上住著,說要替常泰常海兄弟倆給大哥侍疾,好讓兩兄弟安心學習。

 索額圖嗤笑一聲,然后向康熙請旨,把自己兒子的職位全免了,讓小兔崽子們全去學校,考不過畢業考試就別想出任職,他養這群小兔崽子一輩子。

 康熙十分欣

 囂張跋扈的赫舍里家越來越低調,家風越來越正,連索額圖都知道看人眼,不再在朝堂上事事和他對著干了。

 特別是這次康熙和宗親、勛貴的對抗中,索額圖旗幟鮮明的站在他這一邊,極力維護順治的名譽,支持他改革剃發令的事。

 連一向都看他眼行事的明珠都閉不言,不敢陷違抗祖訓的漩渦,索額圖卻勇敢地站了出來。

 康熙因索額圖多次無意識中冒犯他的惡終于消失,愿意繼續信任索額圖。

 因不想被文們念叨,又因為滿人尚武,新學暫時不設文學,只設武學。

 康熙親自帶著胤礽編寫教材。教材中雖然舉的例子都為戰場上可能會遇見的事,但去地方上當時,這些知識仍舊可以用上。

 庶務不分家,天文地理經濟社會,要學的總是這幾樣。

 漢臣們原本不在意這個新學。但當他們發現滿臣們人手一本教材開始自學,并且每次私下聚會的時候都在討論課本上的容時,心里有些慌了。

 皇帝和勛貴們都在學,他們如果不學,豈不是無法融大清最高的階層了?

 于是他們也托人拿來教材,咬著牙自學。

 學著學著,他們學出了一冷汗,意識到了這些知識的可怕。

 后來許多漢臣年老致仕回家后,都不約而同的效仿北京大學,開設了地方小學、中學,這是后話。

 現在,還沒有多人意識到“大學”將給華夏大地造多大的影響。

 現在朝堂中吵鬧的是剃發令的事。

 康熙說要改剃發令,那就一定得改。

 可這改,也不能立刻回歸明朝了。不然大清祖宗的面子不好看。

 康熙思來想去,把裝死犯困的胤礽當尖去,終于和兒子一起想出一個好辦法。

 廣大老百姓們連大字都不識,什麼之父母,沒接過教育的人本不會想這些。所以他們要先爭取這些不識字的老百姓,讓他們不要恢復大明。

 這時候,就需要實際好出發了。

 首先,康熙下旨,我大清是多民族共存的國家,我這個皇帝是如大唐的“天可汗”,所有民族文化兼容并包,只要不傷風害俗,隨便你們怎麼穿怎麼留頭發,對民間老百姓并不強行規定。

 就算將來胡人、西方人來大清定居,也可以按照他們自己的習俗,不會強迫打他們梳大清的頭型、穿大清的服。

 但是頭發長了不好洗,不洗就要長虱子,長虱子就會吸,吸就會生病,生病就要費錢……所以為了更好的勞作,剃頭方便。老百姓們就算不剃頭,也要把頭發剪短。

 而軍中武將,必須把頭發剃了。這樣才更好騎馬打仗。

 朝中大臣,為了衛生,頭發也不能超過耳朵。等你致仕或者免職后,留多長頭發自己說了算。

 除了頭發,康熙還再次下令放腳。

 既然之父母,那麼把腳弄折算什麼漢人習俗?

 如果不放腳,那麼文臣也必須和武將一樣留滿人的發型。畢竟你們并不在乎什麼不是嗎?

 漢臣們一琢磨,最終妥協了。

 康熙又下令,如果發現誰家子裹足,家中父兄皆不可科舉,因為這是迫害家中眷,說明他們不孝不慈不悌。

 民間嘩然,但居然真的開始放足了。

 胤礽仰天長嘆,某位知名不的人說的果然不錯,要先開窗,就要先嚷嚷把房頂掀了。

 大清關以后多次要求不準裹足,屁用沒有。那群大老爺們愿意剃頭發,都不愿意給家中眷放足。

 現在呢?只讓他們留個短發,他們就心滿意足地給家中眷放足了。

 胤礽自己絨絨的腦袋。

 太好了,我的頭發也回來了。還是頭頂絨絨最可

 可的胤礽現在被康熙和太皇太后一天挼好幾次。胤礽抱頭鼠竄。

 好不容易可以留頭發了,我不要被挼禿頭啊!!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