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百味小說 軍事歷史 紹宋 同人5:驀然回首—— Narkissos

《紹宋》 同人5:驀然回首—— Narkissos

 “只有這一題嗎?”張栻半晌問,卻不抬頭。宜佑沒有注意到他指的題目,只看著他著花箋的指尖,使著勁兒,微微泛著青白。

 “兩道,”宜佑說,“一道你現在講完,另外一道……另外一道能否把你寫過的手稿給我?我拿回去看。”

 于是張栻便揀了一道條分縷析地講了起來。說實話,他的聲音并不如韓彥直低沉醇和,卻不高不低,恰恰夠著宜佑的心跳,第一次聽見這聲音時便這麼覺著了。

 那一次也是太學問政,只是在臨近結束后才來尋爹爹,彼時太學生三三兩兩地散去,帶著人盡量避著走,無意間陡然聽見有個聲音昂然地議論著方才問政的容,卻儼然還是位年郎。

 駐足聽了好一陣,同樣的安靜,天地間仿佛只有那位年郎氣勢如虹的議論,爹爹過來時才陡然嘈雜起來,宜佑才恍然發現自己不知聽住了多時,什麼時候太學生們紛紛行禮的聲音都沒注意。

 爹爹隨意地點頭示意,心思放在小兒上,一邊走一邊問聽了些什麼名堂。宜佑頓了一頓,回頭了一眼那個用同樣聲音低頭問安的年郎。爹爹聲音帶著愉悅,說這是張卿的長子,張栻。

 張栻,張敬夫。

 “敬夫,”宜佑待張栻講完后,卻問了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論及‘初見’二字,我以為樂天此句好則好矣,不足稱之為上佳。敬夫囊中有無更佳詩選?”

 張栻沒有問是怎麼從原學公式想到詩詞歌賦上去的,只是沉默了好長一會兒,長到宜佑覺著有大概幾百幾千年,才出聲回答道:“有,杜樊川的《會友》。”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天涯明月新,朝暮最相思。

 ……只是這樣的詩句,卻是會友,也只能是會友。

 無端冒出來的這一句評語宜佑沒說出口,依然帶著笑,恍然似的點了點頭。張栻卻難得有了問題,他問道:“公主為何覺著‘墻頭’二句不佳?”

 “非是詩句不佳,是此中所述之事與不佳。”

 宜佑收了笑,那一刻若是自八公山以來追隨家的諸臣見了,準保能說出這神家那木偶模樣像了九,一樣的無悲無喜,也一樣堅定得無波無瀾。

 “‘斷腸’二字何其痛切,此詩之終又何其不堪。若是我,不會任由此如此而終。”宜佑說道,“微微不自罷了……百年春秋,立功、立德、立言,又何止之一事呢?”

 張栻微微頷首,也沒否認,也沒附和。宜佑只是聽見他似乎長長地吸了一口氣,然后又緩緩地呼了出來。

 *

 張栻二

 張栻能談的投契的人很

 韓彥直算一個。他是一大異類,誰都沒想到從前一口一個“子曰”“萌兒”的秦王能有這麼個長子。但是他更沒想到這對夫婦都是能和他針鋒相對的人

 那一日后宜佑便經常來太學了,明正大,避著人也只是像為著不打擾似的。有時候韓彥直在,有時候韓彥直不在,所論之事大都是原學,也有時政民生。

 唯獨不干風月,也很想過風月。

 和韓彥直不同,可能宜佑自己習慣于說的話別人大多不會辯駁,于是更喜歡問。問原學題目還好,問到其他,總是能抓住最刁鉆、偏偏又最深刻的地方,一針見

 他記得有一次,話題不知道怎麼就轉到家和諸王武臣了,韓彥直也在。宜佑問出口,半晌沒人回答,張栻記著的目悠然投過來,戲謔一般開口:“旃郎不說便算了,敬夫你又在裝什麼相呢?”

 他敏銳地注意到韓彥直那萬年竹在的表被這突然的稱呼掀了一角波瀾,而自己約也變了變,只是恰巧沒對著韓彥直而已,自己看不見,卻一清二楚。

 張栻知道這是一個小小的調笑,也可以說是暗里不為人知的一個小小的挑釁。旃郎,多親的小字,和他正兒八經的敬夫一樣明正大。

 旃郎,駙馬,敬夫。

 旃郎,旃郎。

 他那繼承了父親的銳氣鋒芒立時被激了出來,講完后他才又意識到旁邊就坐著的秦王長子。但張栻沒有尷尬,只是極為失禮極其犯上地看著宜佑那雙和家一模一樣的眼睛,直到宜佑率先避了過去。

 張栻以為這時間很長,其實也只不過忽然而已。宜佑的目落在一旁的韓彥直上,便聽見他用那低醇安然的聲音接著評判道:“敬夫揮斥方遒,卻又未免書生意氣。”

 張栻嗆聲反問道:“你韓子溫就準保不偏頗?準保不是書生意氣?沒有一點點貪得無厭自矜而不自知?!”

 韓彥直似是怔住了,張栻說罷卻已然反應過來,默然幾息后平靜說道:“方才失言了。”

 宜佑和韓彥直換了個話頭繼續下去,而他接著什麼都沒說,什麼都說不下去了。直到回了家,父親和他說將要和宇文氏定親,他也沒說話。次日一早,他將此事告訴了韓彥直,沒避著太學眾人,換來了滿堂起哄賀喜。

 他微微一笑,如禮如詩中的端方君子一般回禮答謝,一邊卻漫不經心地想:估計宜佑不出今日也就知道了。

 果然,下午宜佑沒出大,只教人送來了一本制新書,和原學有關的。那位送書的人伶牙俐齒,說是公主有言大婚自更有賀禮送上,此書權做心意,并酬昔日諸多題稿之費云云。

 這是打定主意不準備還他寫過的那些原學題目手稿了。不過沒關系,反正那些寫出來本就是給別人看的,而據說將要嫁過來的宇文氏雅善詩書,并不曾諳習原學。

 *

 韓彥直二

 說實話,如果唯論日常相的話,韓彥直可能真的會覺著他和宜佑只是平凡夫婦,套“伉儷深”四字他可能有點說不出口,說比平凡夫婦甚至更“琴瑟和諧”卻無可厚非。

 這大概是因為他倆從來都沒生氣慍怒的緣故。

 相了之后才發現宜佑很冷靜,和曾經在太學里咄咄人問東問西的樣子截然不同。大婚時他說不上喜悅,只覺得張又煩悶,從議婚到親迎,繁文縟節與如云賓客,磨得他就只剩疲憊和煩悶了。

 議婚下定后秦王府邸大宴以慶,席上用的全是藍橋風月。朱紫貴的文武重臣登堂室,外頭從太學生、武學生到親兵舊屬形皆至。席上當真有好些來喝的賓客喝得酩酊大醉的被仆役扶了下去,這些大多是武臣勛貴。韓彥直聽著有太學生觀著熱鬧嫌棄地嘟囔什麼“曰醉既止,威儀怭怭”云云,剛要委婉岔幾句話,便看見張樞相的大公子也一杯接一杯地喝,仿佛誓要不醉不休一般。

 他瞧著稀罕,知道張栻的婚事也在最近。于是拍了拍人肩聲問道:“向來未嘗見你一醉,怎麼,不留著你自家的筵席上,來這兒一醉方休了?”

 “從前是清醒著還是醉著不曉得,”張栻儼然醉得深了,閉著眼一腦袋擱在桌上,還不忘打鼾前嘟嘟囔囔地補上后半句,“——以后是不會醉了。”

 韓彥直盯著他看了半晌,慢慢斂了笑意,什麼話都沒說。

 這只是件再微不足道的小事,韓彥直又一次想起它的時候已經是十幾年之后了。這一幕在他腦子里浮現時,甚至連他自己都吃了一驚,沒想到深刻至此,還如在眼前似的。

 想起它來,是難得宜佑鬧別扭的時候。

 ——鬧別扭其實也算不上,不過是話甫一出口,宜佑眼可見的神一沉,像是不大同意細娘和張栻之子的婚事。卻也不說緣由,只是問他:“張敬夫也同意了?”

 “嗯。”

 宜佑不是沒注意元宵節的那一幕,甚至那一幕還是向韓彥直示意的。許久后緩了下來,半是悵惘地嘆了口氣,輕聲說道:“細娘喜歡最好。”

 那一幕就這樣猛剌剌地浮上心頭,卻又更不止這一幕。

 韓彥直突然想起從前在太學的時候議論所謂道德行為、論跡論心。他忘了當時自己說的是什麼,也忘了張栻說的是什麼,只記得宜佑的目從他劃到張栻,刀子似的劃出一道刻痕。說的是:“論跡不論心,論跡我無事不可與人言。”

 韓彥直還想起來宜佑很作詩詞,說是乏此捷才,后來更是很議論詩詞了,唯有指點小兒的時候才會敘說一二。有一回給細娘講《靜》的時候,對“以君及夫人無道德,故陳靜我以彤管之法”大為不屑,卻對細娘“敘”的說法欣然附和。

 韓彥直不經意地將的話和張栻提了一提,以為他要批駁,不料張栻卻默然良久,緩緩地說,人以,本來就晦難解。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