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百味小說 穿越時空 視頻通萬朝,開局剪輯千古一帝!高陽 第593章 千古一完人與北宋張載(二合一)

《視頻通萬朝,開局剪輯千古一帝!高陽》 第593章 千古一完人與北宋張載(二合一)

“在這三年的守孝期間,張載做主賣掉了開封的祖宅,在橫渠鎮定居。”

“史記記載,張載剛開始并不是文人,他喜歡談兵,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熱軍迷,他跟著自己的好友學習兵法,甚至還一度想要組織民間武裝去收復洮西那一片的失地。”

“但彼時,北宋重文輕武之風舉世聞名,武人在北宋自古以來沒啥社會地位,士大夫才是制的盡頭。”

“不過當時有個很奇怪的現象,雖然武人沒地位,士大夫大多看不起武將。

但朝中一幫士大夫卻很熱衷談論軍事,宴會上談,朝堂上談,談來談去,無非紙上談兵,大多都是沒有實戰經驗的空談而已。”

“說白了,只是茶余飯后找一點樂子,互相吹牛用的。”

“畢竟國家邊患此起彼伏,談一談軍事比較應景,至于結果,大宋直接花錢買平安,這談論有什麼用?”

朱棣:“這很大宋。”

趙匡胤滿臉悲憤,“天啊,都最后一個盤點了,還不放過朕?”

在這種風氣和個人好的影響下,按照原軌跡,張載長大后要麼變一個武人,要麼變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士大夫。

“顯然,兩種都不適合張載。”

“但幸運的是,在張載21歲那年,他遇上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人,大宋,范仲淹!”

1040年,發了一場戰役,史稱三川口之戰,北宋敗于西夏。

這就不得不說司馬的神奇作,這就是他所提倡的西夏恩,應當國土割給西夏,兩國便能和平。

“司馬大人,打臉來得快不快?”

這一刻,投影前面的司馬得通紅。

繼續道。

這一次,52歲的范仲淹被急任命為陜西經酪安副使,說起范仲淹,也絕對是大宋的一個牛人,范仲淹在大宋無論人品還是能力都是宋代第一流的人

這種風流人,自然在全國各地都有著諸多的小迷弟,張載赫然是其中一個。

恰好,范仲淹此次要來的地方便是陜西延州,而橫渠鎮恰好便在陜西。

彼時還算年輕的張載聽說范仲淹來陜西了,立馬帶著他寫的《邊議九條》奔赴延州。

他要見他的偶像,范仲淹。

在延州這個地方,范仲淹應該和張載見過面,且還進行過一次深的對談。

:“???是怎麼個深?”

張飛:“人家是正常的說話,流!”

:“怎麼,怎麼流?”

萬朝眾人:“……”

不過這次談,并沒有詳細的記載,我們只知道,年長張載30來歲的范仲淹最后語重心長地對小張說:

「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這句話老范的意思說的很委婉,大致意思就是你作為一個讀書人,而且是讀書讀的很好的讀書人,應該著力重振儒學,而不要想著從軍博取功名。

從當下局勢進行分析,這句話其實還有兩層藏意思沒有說,第一,年輕人,現在已經過了建立軍功的時代了,從武不行了,而我大宋目前沒有讓武將提升的仕途,還是士大夫的吃香。

再者就是,你提的建議都有些過時了,相比于從軍,你還是從文比較好,文學才是你的天地。

只是老范沒有明說。

只是張載卻是心里明白的。

范仲淹的確是為了他好。

而在這場對話之后,范仲淹送了張載一本《中庸》,勉勵他說,要下苦功夫。

也就在范仲淹的勸告下,張載這才避免了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收拾行囊,跟范仲淹告辭,轉回到了橫渠的家中,就在那小小的房間,潛心苦讀范仲淹送他的《中庸》,苦讀儒家經典。

兩年后,范仲淹在慶州修完新城,作為彼時大宋的一大名人,他見過了諸多驚才絕艷的人,但在這里,他惦念張載這個年輕人,彼時的張載還未嶄頭角,不得不說,范仲淹的眼是真的好。

于是,他一發請柬,遂請張載到慶州相見。

張載看到偶像寫信邀請,這自然要去,不僅要去,彼時苦讀兩年之久的張載還在范仲淹的邀請下寫了《慶州大順城記》。

見到張載筆墨,范仲淹高興的自掏腰包,說是要買下這副墨寶,于是給了張載一筆錢。

遠超于張載所作的《慶州大順城記》的錢。

蘇軾看到這嘆道,“只怕這是救濟張載讓他繼續好好讀書的錢吧!”

“范老品行的確沒的說。”

朱棣也是嘆道,“大宋整來說的確蛋,朝堂之上的士大夫的確氣人,但不得不否認大宋有些文人品行的確沒的說。”

這話頓時讓一眾人點贊。

聲音也響起。

“的確如此,買下這筆墨寶,其實就是范仲淹對當時貧寒加的張載的變相救濟,只是換了一種方式,不至于讓張載難堪。”

“這點,張載自然也是知道的,但當時,他的確需要這筆錢,于是拿下了這筆錢,除了量用在了讀書和生活。”

“其余的錢都讓張載給存了起來,在十年后,張載弟弟張戩進京考進士,用的是這筆錢,又過了五年,張載本人進京考進士,也是用的范仲淹給的這筆錢!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所以在600年后,明末大儒黃宗義在《宋元學案》中說,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張載)以圣人之室,尤為有功】

也的確,如果沒有范仲淹,哪來后面張載的圣?

哪來這橫渠四句?!

張載確實幸運,遇到了大宋號稱千古完人的范仲淹,不僅改變了自己終生的命運,還在經濟上獲得巨額的救助。

而這也讓儒學得到了飛快的發展。

儒學是幸運的,他在大宋遇到了范仲淹。

如果說華夏文壇最大的伯樂是歐修,那當時華夏思想界最大的伯樂就是范仲淹。

在大宋這一時期的儒學復興運中,范仲淹不僅發掘并幫助了張載,還直接指導和關懷過宋初三先生中的胡瑗和孫復,以及理學開山宗師之一的周敦頤!

范仲淹在思想界,堪稱儒學的恩人,而且眼真是毒辣,他所幫助或指導的后輩無一例外為了當時大宋的風云人

而且他善于發現人才、護人才,他還是千年難得一見的坦君子,舉世罕見,難怪被世人說范仲淹一生沒有一點兒瑕疵。

難怪,有一句范老千古!

在當時大宋的大儒看來,張載并不是天才。

甚至在他們的眼中,張載比之太多人都有所不及。

但在后世那片璀璨的星空中,張載最終卻為了照亮千年的那顆星,這其中一大半的功勞都源于他的勤學苦讀。

他沒有特別高的天賦,他是苦讀出來的就。

正如范仲淹當年叮囑他要下苦功夫一樣,他真的很努力苦讀。

張載曾自己給自己寫了一副對聯,“夜眠人靜后,早起鳥啼先”。

他將這句話在書房兩側,時刻激勵自己,每每厭倦的時候,便會看一遍這對聯。

他是苦讀熬出來的一代宗師,但在當時,苦讀,笨鳥先飛這種理念是不被認可的,當時張載因為苦讀,還遭到了二程的嘲笑。

所謂的二程也是思想家,大宋著名的程家兩兄弟,程顥、程頤。

張載比程顥、程頤兄弟年長十二三歲,按照親戚關系上來說,張載是他們的表叔。

但縱然是他們的表叔,但即便是晚輩對長輩,二程依舊批評張載有“苦心極力”之象。

他們批評張載讀書太用力了,堪稱艱苦卓絕,跟其他理學家那種優雅的讀書方式不一樣。

他們推崇這種悠閑的讀書方式。

而看不起張載這種苦讀。

作為思想家,怎麼會苦讀。

嘉祐二年,也就是張載拿著范仲淹給他的那筆錢,參加科舉。

這一次,張載高中,他考中了!

他登上了那傳說中的“千年科舉龍虎榜”。

這一起上榜高中進士的人,除了張載,還有蘇軾兄弟、曾鞏兄弟、章惇、程顥。

這一個個進士如雷貫耳,人中龍

這一年,因為高中進士的人都太厲害,也被稱為千年進士龍虎榜。

高中進士這一年,張載38歲,在一眾上榜的牛人中屬于超大齡考生,僅比經歷更苦的曾鞏小一歲。

但高中進士也意味著苦讀出的張載,總算熬出了頭。

在這次考試后,在當時宰相文彥博的支持下,張載在開封相國寺坐虎皮椅子,開壇講易經,名京城。

他走了截然不同的一條路。

圣,講道,發展自己的理學。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他第一次見到了他的兩個表侄一一程顥、程頤兄弟。

經過一番秉燭夜談,第二天,張載對敬佩他的學子說:易學之道,吾不如二程,汝輩可師之。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